以潦告。余干、安仁乃于八月罹地火之厄。地火者,盖苗根及心,孽虫生之,茎干焦枯,如火烈烈,正古之所谓蟊贼也。九月十四日,严霜连降,晚稻未实者,皆为所薄,不能复生,诸县多然。有常产者,诉于郡县,郡守孜孜爱民,有意蠲租,然僚吏多云:“在法无此两项。”又云:“九月正是霜降节,不足为异。”案白乐天讽谏《杜陵叟》一篇曰“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此明证也。予因记元祐五年苏公守杭日,与宰相吕汲公书,论浙西灾伤曰:“贤哲一闻此言,理无不行,但恐世俗谄薄成风,揣所乐闻与所忌讳,争言无灾,或有灾而不甚损。八月之末,秀州数干人诉风灾,吏以为法有诉水旱而无诉风灾。闭拒不纳,老幼相腾践,死者十一人。由此言之,吏不喜言灾者,盖十人而九,不可不察也。”苏公及此,可谓仁人之言。岂非昔人立法之初,如所谓风灾、所谓早霜之类,非如水旱之田可以稽考,惧贪民乘时,或成冒滥,故不轻启其端。今日之计,固难添创条式。但凡有灾伤,出于水旱之外者,专委良守令推而行之,则实惠及民,可以救其流亡之祸,仁政之上也。###第66章
白苏诗纪年岁
白乐天为人诚实洞达,故作诗述怀,好纪年岁。因阅其集,辄抒录之:“此生知负少年心,不展愁眉欲三十。”莫言三十是年少,百岁三分已一分。”“何况才中年,又过三十二。”“不觉明镜中,忽年三十四。”“我年三十六,冉冉昏复旦。”“非老亦非少,年过三纪余。”“行年欲四十,有女曰金銮。”“我今欲四十,秋怀亦可知。”“行年三十九,岁暮日斜时。”“忽因时节惊年岁,四十如今欠一年。”“四十为野夫,田中学锄谷。”“四十官七品,拙宦非由它。”“毛鬓早改变,四十白发生。”“况我今四十,本来形貌羸。”“衰病四十身,娇痴三岁女。”“自问今年几,春秋四十初。”“四十未为老,忧伤早衰恶。”“莫学二郎吟太苦,才年四十鬓如霜。”“下有独立人,年来四十一。”“若为重入华阳院,病发愁心四十三。”“已年四十四,又为五品官。”“面瘦头斑四十四,远谪江州为郡吏。”“行年四十五,两鬓半苍苍。”“四十六时三月尽,送春争得不殷勤。”“我今四十六,衰悴卧江城。”“鬓发苍浪牙齿疏,不觉身年四十七。”“明朝四十九,应转悟前非。”“四十九年身老日,一百五夜月明天。”“衰鬓蹉跎将五十,关河迢递过三千。”“青山举眼三千里,白发平头五十人。”“宦途气味已谙尽,五十不休何日休。”“五十江城守,停杯忽自思。”“莫学尔兄年五十,蹉跎始得掌丝纶。”“五十未全老,尚可且欢娱。”“长庆二年秋,我年五十一。”“二月五日花如雪,五十二人头似霜。”“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前岁花前五十二,今年花前五十五。”“倘年七十犹强健,尚得闲行十五春。”“去时十一二,今年五十六。”“我年五十七,荣名得几许。”“我年五十七,归去诚已迟。”“身为三品官,年已五十八。”“五十八翁方有后,静思堪喜亦堪嗟。”“半百过九年,艳阳残一日。”“火销灯尽天明后,便是平头六十人。”“六十河南尹,前途足可知。”“不准拟身年六十,上山仍未要人扶。”“不准拟身年六十,游春犹自有心情。”“我今悟已晚,六十方退闲。”“今岁日余二十六,来岁年登六十二。”“心情多少在,六十二三人。”“六十三翁头雪白,假如醒黠欲何为。”“行年六十四,安得不衰羸。”“我今六十五,走若下坡轮。”“年开第七秩,屈指几多人。”“五十八归来,今年六十六。”“无忧亦无喜,六十六年春。”“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七十欠四岁,此生那足论。”“六十八衰翁,乘衰百疾攻。”“又问年几何,七十行欠二。”“更过今年年七十,假如无病亦宜休。”“今日行年将七十,犹须惭愧病来迟。”“且喜同年满七十,莫嫌衰病莫嫌贫。”“旧语相传聊**,世间七十老人稀。”“皤然七十翁,亦足称寿考。”“昨日复今辰,悠悠七十春。”“人生七十希,我年幸过之。”“白须如雪五朝臣,又入新正第七旬”(时年七十一)。“行开第八秩,可谓尽天年。”“吾今已年七十一,眼昏须白头风眩。”“七十人难到,过三更较稀。”“七十三人难再到,今春来是别花来。”“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风光抛得也,七十四年春。”“寿及七十五,俸沾五十千。”其多如此。苏公素重乐天,故间亦效之,如“龙钟三十九,劳生已强半,岁莫日斜时,还为昔人叹”,正引用其语。又“四十岂不知头颅,畏人不出何其愚”、“我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