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化解的尽量化解;实在逼不得已的时候,中国人就出来了,有事不怕事,得罪你又怎么样?所以我们要从两面来***人,不要从一面去了解中国人。比较周全,比较保险。
我们常听到大家在说,舍不得花小钱的人,终究要花大钱。你看一个人很吝啬,人家吃饭,他都假装没有付款这回事。能混就混,能摸过去,就摸过去。小钱能省,就绝对不花。这一种人,你看看后果怎么样?他的朋友一定会想办法,敲他一大笔。让他大大的心疼一下,大家才高兴。
凡是经营事业的人,职位相对比较低微的人,要舍得花小钱。他跟你一起出去,你不要老揩他的油;他赚的钱比你少,一出去,你就要他付钱,请你吃饭,成什么体统?跟部属一起出去,这些小钱要舍得花,部属自然心里有数,会替你多做一点事情。我们看到很多老板,出去吃饭的时候,碰到了干部,他也是打个招呼就走了,那干部有什么想法?或者他在那里吃,吃完只付他自己的账,不管他的干部,大家又有什么想法?要当老板,连种气派都没有,还当什么老板?我们说树**也大,就是说,收入多,就花得多。花得多,才会赚得更多。有钱独吞,是做不成大事的。有钱要分享,人际关系才会好。我们看到很多人,看到钱就往口袋里面装。他的手好像有胶水一样,碰到钱,就掉不下来了,就粘住了。这种人,你说他人际关系会好吗?你说他事业做得大,我们真的不相信。雪岩这几句话,其实也是亲身印证过的。敢花钱,就表示会花钱。会花钱,比会赚钱还重要,还难。很多人_辈子,只会赚钱,不会花钱,这个钱就没有价值。会赚钱固然重要,把钱花得有价值,所赚来的钱,才会有价值。
成功语录:
坚持良道,不丢宗旨
一代豪商胡雪岩的最后倒闭,与他不甘做外商洋行的附庸,硬着头皮与洋人“顶牛“有很大关系。
在胡雪岩的生意达到巅峰状态的时期,他的生丝生意专营出口,几乎垄断了国际市场。1882年,胡雪岩垫付资本两千多万两,套购生丝一万四千包,使洋人“欲买一斤一两而莫得”。洋商与洋行联合起来报复胡雪岩的招术也是凶狠的。他们已经看出在上海市面开始萧条的情况下,胡雪岩垫付资本太多必将周转不灵,而他此时要应付的方面又太多,比如要按约定偿还外国银行的贷款,要为左宗棠购置军火等等,因此“共誓今年不贩生丝出口”,接着又紧收银根,使胡雪岩一下子陷入危机之中。
胡雪岩此时直接伤及生意运作的危机具体有两点:
第一,古应春投资做房地产出了意外。他投下去的资本达五十万两银子,其中有三十五万是从阜康借贷的,这一情况胡雪岩事先并不知道;由于上海市面趋于萧条,阜康银根随之紧缩,胡雪岩在上海钱庄的“大伙”宓本常也不顾胡雪岩与古应春的情分,逼古应春还回借款。胡雪岩得知这一情况,以他的性格和为人,必然要尽力帮助古应春,而凭他的精明,从宓本常连自己人的欠款都要如此催逼的情况,必然也知道阜康已经到了极困窘的地步。
第二,由他出面为朝廷筹集粮饷借贷的汇丰洋行的贷款,第一期五十万两本银的还款日期就在月底。还款来源是各省解交上海由上海道衙门代收的协饷,数目不够由阜康代垫。但银根如此紧张,代垫几乎没有可能,而上海道邵小椿又借故将各省协饷拖延不给,胡雪岩的危机也就显得更加严重了。
不过胡雪岩此时也还有一条路可走,他可以向上海地区已有的三家新式机器缫丝厂出售蚕茧。这几年外国新式机器缫丝已经传人中国,浙江、江苏一带出现了好几家机器缫丝厂。机器缫丝对于以用传统手工缫丝的养蚕做丝人家冲击很大,一经推广,必将有大批以做丝为生的人家破产。经过十数年的苦心经营,此时的胡雪岩已经成为实际上的丝业领袖,为了抵制机器缫丝,这几年他大量收购蚕茧,以切断机器缫丝的原料来源。由于他的囤积蚕茧,已经使上海地区三家机器缫丝厂由于没有原料,面临停产倒闭了。胡雪岩的蚕茧囤积居奇,这个时候如果答应给缫丝厂,自然可以卖出一个不错的价钱,部分解决眼前的危机,而且,机器缫丝出丝快,质量好,向洋商找买主也容易。如此看来,出售蚕茧给缫丝厂
,还可以带动生丝生意。事实上,此时的古应春、宓本常也都劝胡雪岩考虑出售蚕茧给缫丝厂。
但胡雪岩就是不愿意出售蚕茧。他这样做当然并不是不知道此时出现的危机对于他意味着什么,也并不是不懂机器缫丝质量、产量确实都优于土法缫丝许多。他这样做最根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