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绝句
春日偶成①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②偷闲学少年。
【注释】
①偶成:偶然成诗。意思是诗人本没想作诗,但客观
事物使诗人很有感触,不禁写出了诗。这类题目并不是某事
某物的具体概括,而是难于概括,就标上\"偶成\"二字,
等于说\"感想\",\"春日偶成\",等于说\"春天的感想\"。有
的诗人又用\"无题\"来做这类诗的标题。我国最早的诗歌总
集《诗经》,多取第一句中第一、二字为标题,也属于\"偶
成\"、\"无题\"之类。
②将谓:可能认为。将,这里作推度副词。
【解说】
程颢(hào),字伯淳,谥(shì,古代有地位有名望的人
死后,朝廷给予的称号)明道先生,落阳人,是宋代唯心主义
哲学家,研究孔孟之道。宋代把哲学叫做理学,在宋代四大派
理学中,他同朱熹的观点一致,世称程朱学派。
《千家诗》的编者以这首诗作为全书开宗明义的压卷之
作,是很有见地的。”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这首诗
的好处是\"平淡中有至味\"。
诗的构思是颇费匠心的。全诗的重点在\"余心乐\"三
字,并且强调说这是\"时人不识\"的。所谓\"立片言而居
要,乃一篇之警策\"(《文赋》),就是指这种笔法。春日
出游,那淡淡飘浮的云,吹面不寒的风,接近中午的和煦阳
光散发着春日的馨香。因为信步徐行,观花玩柳,不知不觉
地就走到了前川(川,这里是\"平原\"的意思),这是儿童都
能领略的,怎么能说\"时人不识\"呢?因为时人所识的只是
风、云、花、柳之景,而诗人从风、云、花、柳中所领会到
的独特的感受,独有的快乐,这是为\"时人\"所不识的。这
不是一般的认识,也不是一般的快乐,而是象陶渊明\"每有
会意,便欣然忘食\"那样的快乐,甚至还有过之。当诗人
“触景生情,有得于心\"时,往往会忘情得\"手之舞之足之
蹈之\"的,这从结句\"将谓偷闲学少年\"可以看得出。因为诗人
得意忘形,手舞足蹈,所以才怕别人误解为\"贪玩辍学\"的
轻薄少年。这末一句把\"心乐\"二字形象化了,深刻化了。
然而诗人究竟乐的是什么呢?这里就得回转头来再看看
诗的前两句,探索诗人在云、风、花、柳中究竟有什么\"会
心\"处,竟使诗人欣喜欲狂。从第一句的云淡、风清、丽日
光天的旖旎阳春中,显示一种\"心气和平\"的雍容气象,而第
二句紧承第一句,以\"傍\"、\"随\"、\"过\"三字揭示诗人从风
云花柳中所得到的人生的学问。第一句以淡云、清风体会到
做学问要心气和平,不骄不躁,即理学的\"修身养性\";第二
句是说沿着\"修身养性\"这条路走下去,就能达到\"一旦豁
然开朗,则其味无穷皆实学也\"的境界,就好比\"傍花随
柳\"就\"到前川\"一样。这种表面是\"赋\"而实际是\"比\"
的手法,真是\"绚烂之极,乃造平淡\"之作,\"看如容易却
艰辛\"。
作者对整首诗的结构也是刻意经营的。前二句把\"心
得\"写尽,留出后二句为突出心得深化主题的余地,却又不
从正面落墨,而以耽心\"时人\"不理解作者心中的欢乐,因
不理解而误解,来曲折地表达,用笔灵活,摇曳多姿,若不
经意而又句句围绕中心。
春宵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
花有①清香月有阴②。
歌管楼台声细细,
秋千③院落夜沉沉。
【注释】
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