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帝纪》:指《后汉书·明帝纪》。
四姓:指下文樊、郭、阴、马四姓外戚。
桓帝:即汉桓帝刘志,在位期间外戚宦官轮流执政,互
相诛杀,史称“党锢之祸”。元服:帽子,古时称行冠礼为加元
服。
明帝:汉明帝刘庄,重儒学,相传曾遣使去天竺求佛经,
是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
侍祠:侍祠侯,闲职。猥朝:猥朝侯,也为闲职。列侯:
即彻侯,在众诸侯中位最高。因避汉武帝刘彻名而改,也称通
侯。
庶方:诸方。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撰,纪传体断代史,是研究东汉
历史的重要文献。鹳(guàn)雀:水鸟名。
鳣(zhān):鲟鳇鱼,长二三丈,无鳞,色灰白,状似鲟鱼
而背上有甲。鲔(wěi):即鲟鱼。
魏武:即曹操。
胜:胜任,指衔住。
文章:花纹。
都讲:主持学舍讲习的人。
象:形像、图像。
《续汉书》:晋秘书监司马彪撰,八十三卷。《搜神记》:
晋干宝撰,三十卷,录鬼神灵异及民间传闻之事。
孙卿:即荀子。鱼酋(qiū):即“鳅”的异体字。
《说苑》:西汉刘向撰,二十卷,所录皆为可以取法的遗
闻佚事。
蠋(zhú):蛾蝶类的幼虫。
樊晔:东汉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官侍御史,后拜天
水太守。为政苛猛。
乳虎:正在哺乳的母虎,性情凶猛异常。
冀府寺:即天水太守官署。
寤(wù):通“悟”、醒悟。
杨由:字哀侯,东汉成都人。少习《易经》,为郡文学掾,
撰著十余篇。
削札牍(dú):古时用小木片、竹片作书写材料,有误时
即削去。柿(fèi):削下的木片。
苏竟:东汉平陵人。精研《易》,通晓诸子百家,历官侍
中郎、侍中、太守等。
摩研:切磋研究。编削:编纂书籍。
浒浒(xǔ):作“许许”,象声词。
屏障:屏风。
风角:占验四方之风,以知吉凶。占候:根据天象的变
化预测吉凶。
转削:吹动木屑。
《三辅决录》:东汉京兆长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越岐
所撰。
前队(suì)大夫:指南阳郡太守。
魏颗:晋国大臣。
陈思王:即曹植,因封陈王,谥思,故称。
擘(bò):裂开。
《道经》:道教的经典。
璅璅(suǒ):同“琐琐”,形容玉件相击发出的细碎声音。
石果(kē):同“颗”,颗粒。
裹结:缠绕、捆扎。
内:同“纳”。
《正史削繁音义》:梁朝阮孝绪撰,共九十四卷。
《魏志》:即《三国志·魏志》。蒋济:三国魏平阿人,魏明
帝时为中护军,多次上疏反对大修宫室。攰(guì):通“危皮”,精
疲力竭之意。
剞(jī):雕刻用的刀具。
《晋书中兴》:南朝宋湘东太守何法盛撰,共七十八卷。
太山:即泰山。羊曼:字祖延,晋人。任性放纵,不拘礼
法,曾任晋陵太守。后被害。
诞节:没有节制、放诞任性。
濌(tà):放纵豁达。
见教:受人指教,即赐教。
嚃(tà):不咀嚼而吞咽。
法盛:即何法盛。
耆(qí)老:老年人。
顾野王:南朝陈人,精通经史、天文地理、术数等。著
《玉篇》三十卷。
《古乐府》:左克明编,共十卷。《古乐府》歌词:指《古乐
府·清调曲·相逢行》的歌词。
三子:三个儿子,即大子、中子、小子。
三妇:三个新妇,即大妇、中妇、小妇。
舅姑:即公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