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贪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选自《白鹤堂诗文集》
【译文】
天下事有困难与容易的区别吗?认真去做它,那么困难的事也就变得容易些;不去做,那么容易做的事也变得困难起来了。人们的学习也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去学,那么难度大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不去学,容易学的也就变得困难了。
我的天资比较迟钝,赶不上别人;我的能力又如此平庸,也赶不上人家。如果天天都能坚持认真学习,并且一直能够长久不懈,等到学成以后,也不会觉得迟钝和平庸了。如果我的天资的聪明程度超过别人一倍,我的能力强过人家一倍,假使不去使用它,那么,这与天资迟钝、才能平庸的人就没有两样了。孔子的道统,最后由天资不高的曾参所继承。这样看来,愚笨平庸和聪明能干对一个人所起的作用,难道是不变的吗?
四川靠近边界的地方有两个和尚,一个贫一个富,那个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即浙江普陀山)去,你看怎样?”有钱的和尚问道:“你凭着什么去?”穷和尚回答:“我就凭着一个装水的瓶和一个盛饭的钵已经足够了。”那个有钱的和尚说:“我几年来就一直想着雇条船顺江而下,可是,至今还没有去成。你能行吗?”过了一年,那个穷和尚从南海的普陀山归来,并告诉那个有钱的和尚,有钱的和尚听后,顿时惭愧起来。
四川西部离南海的普陀山,不知有几千里地,那个有钱的和尚一直未能去,而穷的那个和尚却去了。人们志向的确立,难道还不如那个贫穷的和尚吗?
如此看来,聪明与能干,可以依靠又不可以依靠啊!自己倚仗聪明能干而不肯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迟钝与平庸,可以限制一个人又可以不限制一个人,不受这种迟钝和平庸的局限而能孜孜不倦地努力学习的人,才是力求上进的人。
蒋士铨母督子勤学
【原文】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诰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织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常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则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选自《忠雅堂全集》
【译文】
我四岁之时,母亲每天要给我教授《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中的几句话。她苦于我还年幼,不能执笔,就把竹枝削成丝,然后折断,做成书法中的撇、捺、点、横、竖等笔划,用来组合成各种各样的字,抱着我坐在膝盖上认字,学会一个字,就拆去。每天要教十个字。第二天,就叫我用竹丝组合成前一天所学会的字,直到没有差错才罢休。到了六岁时,才开始教我用笔写字。
记得母亲教我学习的时候,将纺织的用具都放在身边,把书放在膝盖上,叫我坐在膝下读书。她用手操作纺织机,用口教我念书,读书声和纺织机发出的声音混合在一起。我偷懒的时候,她就用荆条打我几下,随后又抚摸着我的头哭泣着说:“我儿现在不好好学习,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