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而做得不明显的人,功德最大。
【评析】这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坏事做得隐密,使人一旦不能察觉,就一日没有改过的机会,心想既然别人不知,就可以继续再干同样的勾当,久而久之,一旦肆无忌惮,那么身败名裂之祸也就在眼前了。而为善以有功自居,在他人面前自然就面有得色,感到高人一等,这种人在大家心目中,有谁会感到他真正是在行善?有谁会去尊敬他?
应以德御才勿恃才败德
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①矣,几何不魍魉②猖狂③?
【注释】①用事:当权。②魍魉:亦作罔两。怪物也。家语:“本石之怪曰夔魍魉。”③猖狂:亦作倡狂。谓妄行而不可拴制也。庄子:“猖狂不知所在。”
【译文】道德是才能的主人,才能是道德的奴仆。有才能而没有道德,就好像一个家没有主人而奴仆当权,岂不就是鬼怪猖狂?
【评析】这里讲的是两三千年前,我国圣贤就已揭示的“内圣外王”、“成已成物”之道。理法乃是做人的根本,根本做好了,做出来的事情才合情合理,才能圆满;这个根本没有做到,有再好的才能,也不能做出合乎情理的事。
穷寇勿追投鼠忌器
锄奸杜倖①,要放他一条去路。若使之一无所容,譬如塞鼠穴者,一切去路都塞尽,则一切好物俱咬破矣。
【注释】①锄奸杜幸:锄奸,铲除邪恶;杜倖,杜绝投机。倖:即侥倖,希冀非分或意外有得之意。
【译文】铲除邪恶、杜绝投机的人,要能够留给他一条可以自新的道路。如果使他完全没有容身之处,就好像堵塞老鼠的洞穴一样,一切出路都堵塞住了,那么一切好的东西也都被咬破了。
【评析】“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这是丧尽天良的做法。上天有好生之德,并且人性都有光明的一面,岂能因为别人一时的差错,就要把他逼入绝境,丝毫不给自新之路?何况“狗急跳墙,人急造反”,一位已无容身之地的人,随时可以把生命做为赌注,和四周的人一拼,这样非但于事无补,反而扩大不幸的祸害。现在社会上的人,对一般受刑出狱的人,大多不能接纳,使他们举步艰难,而人又不能不生存,最后只好再干不法的勾当了。什么人是好人?什么人是坏人?能够改过自新的人就是好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这种观念。
过归己任功让他人
当与人同过①,不当与人同功,同功则相忌②;可与人共患难,不可与人共安乐,安乐则相仇③。
【注释】①同过:一同担负过失之贵的意思。②相忌:互相忌妒。③相仇:互相敌对。仇,敌对的意思。
【译文】应该和人共同担负过失,不应和人一起接受功劳,一起接受功劳就会互相忌妒;可以和人共同经历艰难,不可以和人一起享受安乐,享受安乐就会互相敌对。
【评析】如何使自己的人生过得安定,是每个人的心愿,而不与人相争乃是达成此愿的要道之一。人,大多怀有私心,只希望自己好,而不希望看到周遭的人比自己好;有了过失,遇到困难,自顾不遐之余,当然会把能共患难的人视为推心之交,等到功成难去,一身清闲正想好好事受苦尽甘来的成果时,发现推心置腹的人还在身边,基于大多数人都有的私心,自然不愿一起共享,这时即使不怀叵测之心,也有不甘之念。在这种情况之下,友情就不得终始,因此,与其大家不欢而散,不如善始善终,将功让人,使自己愉快生活,何况人生最后不过黄土一抔,争得名利到头还是一场空。
警世救人功德无量
士君子,贫不能济物①者,遇人痴迷②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功德③。
【注释】①济物:济人物质上之困。②痴迷:迷惑不清。③功德:功业与德行。
【译文】读书明理的人,如果贫穷得不能以物品济助别人,遇到别人迷惑不清的时候,能说一句话加以提醒,遇到别人有急难的时候,能说一句话加以解围,也是无量的功德。
【评析】帮助他人不一定要在金钱、物质方面,而且金钱、物质也只能用于一时。人生的祸患不在物质,我们可以从没有饿死的人得到证明;人生最大的祸患是在理性的不明、人情的阻塞,可以使人身败名裂,家破人亡。如果遇有人正在迷境之中,而能予以点醒,这种功德难道不比对人作物质上的济助来得大?因此,任何明理的人,所能帮助于人的,并不下于拥有优厚物质条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