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苗莠相似要分清
【原文】川学海而至海,故谋道者不可有止心;莠非苗而似苗,故穷理者不可无真见。
【注释】谋道:追求学问及人生的大道理。莠:妨害禾苗生长的草,像禾,俗名狗尾草。
【译义】河川学习大海的兼容并蓄,最后终能汇流入海,也能容纳百川,所以,一个人追求学问与道德的心,也应该如此,永不止息。田中的莠草长得很像禾苗,可是它并不是禾苗,所以,深究事理的人不能没有真知灼见,否则便容易被蒙蔽。
【评析】“川学海而至海”,乃是一个比喻,如果把每一个读书人的求学心当作河川,而把知识当作海洋,那么,由一条河的发源一直汇流到海洋,其中必然要经过许多崇山峻岭。然而河川始终奔流不息,正如读书人求学也应不畏艰难,自强不息,知识道德才能更渊博深广。而且,“泰山不辞小丘,故能成其高;河海不弃小流,故能成其大。”读书人也不要放弃任何获得新知学习的机会才是。
有时候,真理的辨认是十分不容易的,就像苗与莠一般难以分别。因此,在研究任何一种学问,或穷究一个事理时,一定要经过谨慎的判断,才能评论是非。只有真知灼见,方能洞察事理,排除似是而非的谬论。万一被蒙蔽了,还能探究事理吗?所以说“穷理者不可无真见”。
称益易而无怨言难,留田产不若教习业
【原文】与其使乡党有誉言,不如令乡党无怨言;与其为子孙谋产业,不如教子孙习恒业。
【注释】誉言:称誉的言辞。产业:田地房屋等能够生利的叫做产业。恒业:可以长久谋生的事业。
【译义】与其让邻里对你称赞有加,不如能让乡里对你毫无抱怨。替子孙谋求田产财富,倒不如让他学习可以长久谋生的事业。
【评析】一个人要做到让他人赞美并不是很困难的事,最困难的是让别人对自己没有丝毫怨言。因为,前者可能多做几件好事就能得到,而后者几乎是要人格完美无缺才行。在我们的经验中,一个人很难做到十全十美。“使乡党无怨言”不是去讨好每一个人,而是要使每个人都能信服,这就很困难了。由这段话我们就可以知道,古人是怎样要求自己的。总要持之以礼,在自己的人格修养上下功夫,才能做到周围的人对自己毫无怨言吧!
为子孙谋求广大的产业,原是人之常情,可是,子孙的品德良好还没多大关系;若是品德不良,广大的产业总会让他败尽,甚至使他的行为更加乖张,因为他有挥霍的本钱。即使子孙品德上过得去,若无谋生的本领,坐吃山空,再多的家产也会有用光的一天,到那时,只有流落街头了。因此,留产业给子孙,倒不如先教好他的品德,让他学习一技之长。一方面有了长久谋生的本领,另一方面也不会花天酒地,入不敷出,这才是最妥当的办法。
先贤格言立身准则,他人行事又作规箴
【原文】多记先正格言,胸中方有主宰;闲看他人行事,眼前即是规箴。
【注释】先正:指先圣先贤。规箴:规是画圆的器具,箴是有规劝性质的文体。规箴是指可以规正我们行为的道理。
【译义】多多记住先圣先贤立身处世的训辞,心中才会有正确的主见。旁观他人做事的得失,便可作为我们行事的法则。
【评析】先贤的格言,都是经验的累积。虽然时代环境已有不同,但人心千古相同;虽然社会制度已有改变,但做人的道理不变。因此,多将一些圣贤的言语记入心底,多加咀嚼、消化,我们内心对行事的对错与法度,便能建立一个正确的准则,不至于被邪说蒙蔽,遇事也能依此来决定取舍之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许多事情,我们虽没有经历过,但只要看他人做过的得失,便知这件事是好还是不好,值不值得去做。譬如说,看那些嗜赌如命的人如何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就知道赌博不是一件好事,更不值得我们取法了。我们看他人诚实稳重,热心踏实,最后能得到大家的信任,经商能致富,为学有所成,做官更是造福民众,就知道这是值得我们取法的。事实上,只要我们多加留意,格言不仅在书中,还在我们的生活里。
以美德感化人,让社会更祥和
【原文】但患我不肯济人,休患我不能济人;须使人不忍欺我,勿使人不敢欺我。
【注释】济人:救济别人。
【译义】只怕自己不肯去帮助他人,不怕自己的能力不够。应该使他人不忍心欺侮我,而不是因为畏惧我,所以才不敢欺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