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成语故事 > 第1章

第1章

颜斶说:“有。从前秦攻打齐,发令说:‘有敢到柳下惠坟墓五十步之内砍柴的,死不赦。’又令:‘有能得到齐王头颅的,封万户侯,赐金二万两。’由此来看,活王的头颅,竟然比不上死士的坟墓。”

齐宣王沉默了,很不高兴。

左右侍从都说:“颜斶过来,颜斶过来!大王据有千乘诸侯的土地,立有千石的大钟,万石的钟架。天下之士,仁义的,都来服役托身;辩智的,纷至出谋献策,东西南北,莫敢不服。万物无不具备,百姓莫不亲附。如今士人,高尚的也称作‘匹夫’,徒步跣行,处于农亩;末流的寄身穷野、监门、乡里之间。士人的卑贱,简直无以复加!”

颜斶回答说:“不然。斶听说古昔大禹之时,诸侯有万国。什么缘故呢?道德之所以淳厚,甚得重士之力。所以舜发迹于农亩,出生于鄙野,而能够做天子。到成汤之时,诸侯有三千。如今世道,南面而称孤寡的,仅只二十四国。由此看来,不是得士与失士之策所致吗?等到逐渐衰微,直到灭族之时,要想做监门、乡里之人,又怎得能够呢?所以《易传》说得好:‘居高位,不去务实,而喜好名声的,必有骄奢的行为。傲慢骄奢,后果必凶。所以无其实而喜其名的,一定削弱;无其德而望其福的,一定困穷;无其功而受其禄的,一定羞辱。祸患一个跟着一个。’所以说:‘只会炫功的,功不立;虚有其愿的,愿不遂。’这都是贪图喜乐虚名,而没有实在的德行。所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从古到今而能成虚名于天下的,是不存在的。所以君王不羞屡问,不愧下学,因此能养成道德而扬名于后世的,是尧、舜、禹、汤、周文王啊!所以说:‘无形的道,是万物的主宰;无端的德,是事业的根本。’往上发其源,往下通其流,至圣之德与明学之行,哪有不吉利的呢!老子说:‘虽然贵,必以贱为根本;虽然高,必以下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孤、寡、不穀,这是以贱为本啊!’孤和寡,是人群中处在困贱下位的,而侯王用来自称,这难道不是谦卑礼下而尊重士人吗?尧传天下给舜,舜传给禹,周成王任用周公姬旦,而被世世代代称作明主,这正显示了士人的尊贵啊!”

宣王说:“唉!君子怎能够欺侮呢!寡人自找苦吃罢了。到今天听到君子之言,才使我知道什么是小人之行,请接受我做您的学生。况且颜先生与寡人交游,吃的净是牛、羊、猪肉,出门一定坐车,妻子衣服华美。”

颜斶推辞说:“玉石生在山中,经过削就残破了,并非不宝贵呀,然而大璞不能保持完整了。士人生于鄙野,经推选就受官禄了,并非不尊重呀,然而形神不得保全了。斶愿得归乡里,饿肚吃饭拿来当肉,安步徐行拿来当车,不犯王法拿来当贵,清静正直拿来自乐。发布命令的是大王,尽忠直言的是斶。治国要道已经说完,愿能赐臣归里,平平安安地回到臣的家里。”于是再拜辞别而去。

君子说:颜斶知道满足啦!归真反璞,终身也不会受到羞辱。

按兵不动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军队暂不行动,以待时机,也表示接受任务后无所行动。

春秋末,晋国东部弱小的诸侯国卫国被迫与晋国结盟,而实际上完全听命于晋国,不住地给晋国进贡财物。当时任国君的卫灵公不愿长久处于屈辱的地位,便与齐景公缔结盟约,从而与晋国断绝了关系。

晋国执政的卿赵鞅不能容忍卫国背叛晋国的行为,立即调集军队,打算袭击卫国的都城帝丘,以迫使卫灵公屈服。在出发前,他先派大夫史默到卫国去暗中了解情况,并命他在一个月内回国。

不料过了一个月,史默却没有按时回国。赵鞅不知出了什么事,心神不定。有人猜测,可能史默已被卫国人拿住杀掉,又建议说,卫国是个小国,没有多少军事力量,晋国的大军一到,卫国的国君会不战自降,为此请赵鞅下令出兵。

赵鞅不同意这个建议。他认为,卫灵公既然敢于同盟国断绝往来,一定会作好充分准备,不能草率行事,坚持等史默回来再考虑出兵的问题。

过了半年,史默终于回来了。赵鞅问他为何在卫国呆了这么长时间,史默回答:“要想得到利益,却很可能得到害处,恐怕您还没有觉察出来吧!现在,卫国已任命受到过陷害的贤臣蘧伯为相国,这就使他在国内赢得了民心。”

接着,史默又讲述了卫灵公为了激励国人反抗晋国的情绪而采用的方法。

卫灵公派大夫王孙贾向国人宣告说,晋国

已命令卫国,凡是有姐妹的女儿的人家,都要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