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败将。
当孟明等人回到秦国的时候,秦穆公穿上丧服,在城外迎接他们。他对着回来的将士们流着眼泪说:“我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害得你们打了败仗,受了侮辱,这都是应当由我来负责的。”他也没有把孟明革职,并且说:“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意思是说:这是我的过失,你有什么罪呢?而且我们也不能因为一个人有点小过失,就抹杀他过去建立的大功绩。
根据这个故事,后来人们便引出“不以一眚掩大德”这个成语,现在多用来比喻看人要看全部历史,不能因为一时的过错而否定其主要的优点和过去的功绩。
半面之交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后汉书·应奉传》。半面:只见过一面。
在我国历史上也记载着某个方面有奇异功能的人。东汉时期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南)人应奉就是其中的一个。
应奉在汉献帝时是一个很有学问的名家。他少年时就很聪明,读书可以五行并下。他写的《感骚》三十篇,数万余言,都是当时很有影响的著作。应奉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当然主要是由于他从小很用功读书,同时也由于他有非凡的记忆力,凡是他读过的书,看到过的东西或经历过的事情,都能牢牢地记住。据说有一次应奉随太守去到一些县里检查司法方面的工作,回来的时候,太守向他问起一路的见闻,应奉能把所到之处,接触过的人的姓名、外貌,无一遗漏地讲出来。在座的人无不惊奇。
还有一次,那是在应奉二十岁的时候,有一天去彭城(今江苏徐州)拜访当地的行政官员袁贺。正巧袁贺出门去了,袁家的两扇大门关得紧紧的。应奉正想转身回去,恰好袁贺家里有个车匠把大门开了条缝,露出半个面孔看了应奉一眼,就又把门关上了。可是事隔几十年之后,有一次应奉在路上碰到这个车匠,一眼就认出他来,并主动同他打招呼。面对这个陌生人,车匠很惊奇,经过应奉一番解释,车匠才明白数十年前曾和他见过半面。
后来人们常以“半面之交”或“一面之交”,来形容互相交往很少。
必恭必敬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诗经·小雅·小弁》。必:一定;恭:有礼貌。
西周末年,有一个贵族家的公子,被父亲赶出家门,流落异乡。一天傍晚,他独自一人倚门而立,看见一群寒鸦双双对对、欢欢喜喜地结伴飞回窝巢,不禁触景伤情,联想到自己失却父母的欢心,有苦无处诉,连鸟儿都不如。于是,便悲伤地写下了《小弁》这首自述诗。全诗八章六十四句。第一章是诉说自己无罪被逐的伤心事;第二章讲自己的前途阻塞,有冤无处诉;第三章说自己平时对父母百般孝顺,失去欢心不能理解,大概是命不好了;第四章痛苦自己身无所依托,孤苦零丁;第五、六章责怨父母亲对自己无骨肉情谊;第七章诉说父亲听信谗言,不辨是非,使自己蒙受不白之冤,第八章分析父亲信谗言的原因。
诗的第三章是: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离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维:语助词;。桑、梓:树名,古时以桑梓比喻父母;止:之;瞻:敬仰;匪:彼;离:通‘俪”,附着;辰:时;安:何。
这章诗的大意是:我对父母很孝顺,每次见到他们总是必恭必敬的。虽然我对他们是这么的敬仰、尊敬,但却得不到父母的欢心。这大概是老天降生我的时辰不好吧?
后来,人们把“必恭敬止”这句诗,引为“必恭必敬”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十分恭敬、有礼貌的样子。也作“毕恭毕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