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成语故事 > 第5章

第5章

势。

沧海桑田

“沧海桑田”出自《神仙传·麻姑》。

这是一个古代的****故事。相传在东汉桓帝时,麻姑应道士王方平之召显圣,降临蔡经家里。表面看上去,麻姑只有十八、九岁,可是,当王方平问她的年纪时,她却说:“自从我被人间供奉以来,已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了桑田(原文是‘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这次到这里来之前,我看见海水比过去又浅了一半,或许不久又将变成平地供人们耕种。”

后来,人们把麻姑的话简化成“沧海桑田”成语,比喻社会和自然界变化之巨大。

初出茅庐

“初出茅庐”出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讲的是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袁绍、吕布、刘表、公孙瓒、刘备等大大小小的军阀各据一方,为了争夺天下,连年混战。

这时候,博学多才的诸葛亮隐居在南阳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市西北部),住在简陋的茅草屋里,埋头读书,亲自耕作。公元二○七年,刘备因为自己力量太弱,连连失败,很想找一个有才能的人为自己出谋划策。因此,当他得知诸葛亮在隆中隐居的消息后,先后三次到隆中拜请,把诸葛亮请下了山并拜为军师。

诸葛亮出山,来到刘备军中,首先帮助刘备扩充了军力。不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率领十万大军前来攻打刘备。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下,诸葛亮利用曹军骄傲轻敌的弱点,在新野县城附近的博望坡设下了埋伏。然后,派赵云把曹军引到树木丛生的博望坡放起火来,曹军在火海之中,互相践踏,死伤惨重。埋伏的军队和诱敌的军队又乘势杀来,把曹军打得落花流水,死伤不计其数。

诸葛亮第一次指挥作战就旗开得胜,扭转了刘军节节败退的严重局面。《三国演义》的作者在第三十九回,用四句诗来称赞诸葛亮初掌兵权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说:“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谈笑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后来,人们就用“初出茅庐”来比喻初露头角。现在的意思已有所不同,多用来比喻刚刚出来工作,刚刚进入社会缺乏实践经验。

城下之盟

“城下之盟”,指敌国兵临城下,逼迫被侵略者与之签订屈辱性条约。故事出自《左传·桓公十二年》。

公元前700年(春秋时期),楚国侵略比它弱小得多的绞国,很快打到了绞国的都城。绞**队坚守都城,楚军难以攻下,就在南门外驻扎下来。楚国大将屈瑕说:“绞国弱小而轻敌,轻敌则少谋略,我们可以让一部分人化装为打柴者上山打柴,以引诱绞国人出城。”楚人按屈瑕的办法做,故意使绞国人轻易俘掳了楚国三十人。第二天,绞国人争相出城,驱使被俘楚人上山为绞人劳役。这时,楚国派军队埋伏在北门外的山脚下,突然出击,“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打败绞国,迫使绞国签订投降条约,然后撤军。

“城下之盟”成语,由此而来。

草木皆兵

“草木皆兵”,原意是把山上的野草和树木都看成是敌兵,出自《晋书·苻坚载记》。

东晋时,北方强国秦国一心想吞并南方的东晋王朝。后来,秦王苻坚亲率号称八十万大兵南下攻打东晋。东晋派大将谢石、谢玄带兵八万前往阻击。苻坚很骄傲,认为晋兵少,不足一击。但前锋一交战,就被晋兵打败,损兵折将。晋兵进至八公山(在今安徽省中部)下,摆开迎敌阵势。吃了败仗,苻坚内心有些烦躁。一天夜晚,苻坚在他的弟弟苻融陪同下,到前沿登城暗察晋兵形势。他们一看,晋兵部阵整齐,将士精锐;再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象的意思)人形。苻坚面带惧色,对站在身旁的苻融说:“这都是敌兵啊!怎么能说晋兵少呢?”后来淝水一战,秦兵惨败,苻融阵亡,苻坚带伤狼狈逃回。

后人根据这段史实,概括出“草木皆兵”成语,形容失败者的恐惧心理或多疑情状。

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意思是嘴唇没有了,牙齿暴露于外,就感到寒冷了。比喻两者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依存,生死与共。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公元前655年(春秋前期),晋国想消灭虢(读ɡuó国)国。但到虢国中间必须经过虞国。晋国只好派使者向虞国借道。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晋国要从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极力反对。他对虞公说:“虢国和虞国是互相依存的近邻,如果虢国亡了,虞国也就难以自保了。晋国是不可相信的,过去我们吃过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