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成语故事 > 第14章

第14章

着魏征又列举了历史上的教训,说明作为君主的如果偏听偏信,那将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

他说:“秦二世偏信赵高,而遭来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而自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而导致了彭城阁之变。相反,如果多了解一些情况,多听取一些意见,就可以避免或防止一些祸害。”

唐太宗听了魏征的话,满意地说:“太好了,太好了!”

渐入佳境

渐:逐渐。这则成语的意思是逐渐进入佳美的境地,比喻兴味逐渐浓厚或境况逐渐好转。

顾恺之是东晋时人,字长康,小名叫虎头,晋陵无锡(今属江苏)人。他多才多艺,不但诗赋写得好,而且字也写得很漂亮。他特别擅长的是绘画,是当时的著名画家,人们称他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大司马桓温的参军。那时,东晋地方割据十分严重。桓温主张国家统一,常常率领部队去讨伐那些割据势力,顾恺之也随桓温南征北战了许多年。桓温很看重他,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有一次,顾恺之随桓温乘船到江陵去视察部队。到江陵的第二天,江陵的官员前来拜见,并送来很多捆当地的特产甘蔗。桓温见了十分高兴,吩咐大家一起尝尝。于是大家都拿着吃了起来,纷纷称赞甘蔗味道很甜。

这时,顾恺之正独自欣赏江景,没有去拿甘蔗。桓温见了,故意挑了一根长长的甘蔗,走到顾恺之跟前,把甘蔗末梢的一段塞到他手里。顾恺之看也不看,竟自啃了起来。

桓温又故意问顾恺之甘蔗甜不甜,旁边的人也一起嘻笑着问他。顾恺之回过神来,才看到自己正啃甘蔗的末梢,便知道大家为什么嘻笑。他灵机一动说:“你们笑什么?吃甘蔗,就应该从末梢吃起,这样,越吃越甜,叫作‘渐入佳境’!”

大家听了,一起哈哈大笑起来。

据史书记载,后来,顾恺之每次吃甘蔗时,便都从未梢吃起,当时还有不少人仿效他的吃法哩!

其实,顾恺之是因为欣赏江景而忘情,但他善于应对,说得好像真的一样,并津津有味地从甘蔗末梢吃了起来,似乎真的越吃越甜一样。

后来,“渐入佳境”演化为成语,比喻兴味逐渐浓厚或者境况一点点好起来。

矫枉过正

“矫”,矫正、扭转,“枉”,弯曲。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纠正偏差或错误过了头,陷于另一种偏差或错误之中。

公元前二○六年,秦朝被刘邦领导的起义军所灭。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认为秦王朝所以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诸侯,造成处境孤立。于是,他决定改变这种局面,恢复分封制。刘邦设立王、侯两级爵位,大封功臣。后来,异姓诸侯王纷纷叛乱。刘邦在消灭异姓诸侯王以后,保留了同姓诸侯王。这些同姓诸侯王倚仗与皇帝同宗,骄横跋扈,为所欲为,甚至想夺取皇帝大权。文帝时发生济北、淮南两王谋反,景帝时又发生吴楚七国之乱。景帝镇压了吴楚七国叛乱后,下令把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王国的行政由朝廷任命官吏处理,以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执政后,又颁布“推恩令”,使诸侯王可以分封子弟为侯。从此,各王国分成若干小的封地,势力不断削弱,名存实亡。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撰写东汉·班固《汉书·诸侯王表序》时,对此评论说:西汉初年恢复分封,大的诸侯王国跨州兼郡,拥有几十座城池,宫室百官的制度同京都的朝廷一样,真可说是矫正弯曲的东西超过了限度,结果弯向了另一方。

骄兵必败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骄傲的军队必定打败仗。

公元前六十八年,汉宣帝刘询派侍郎郑吉等,将一批罪犯送到渠犁一带去屯田,就地积聚粮食,以备攻打西北边境的车师国。

到了秋收时,汉军打下车师,匈奴便派骑兵袭击车师。

汉宣帝召集群臣商议增兵车师,攻打匈奴之事。将军赵充国主张趁匈奴势弱,派兵攻打匈奴右翼,使它不再袭扰西域。丞相魏相不同意派兵出战,他上书进谏说:“近年来,匈奴并没有侵犯我们边境。为了车师而去攻打匈奴,是没有道理的。现在,边境上老百姓的生活很困难,无衣可穿,无粮可吃,怎能轻易兴兵打仗呢?国内连年遭灾,收成不好;郡县许多官吏不称职,风俗、道德也很成问题,儿子杀父亲,妻子杀丈夫的案件经常发生。我认为处理好国内的事情很重要,应当首先整顿朝政,任用贤能,这才是大事。一定要出兵的话,打了胜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