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官吏的诱导下,卖掉刀剑,买回耕牛,农具,从事辛勤的农业耕种。人民生活,从此逐渐有所好转。
后来人们引用“卖剑买牛”比喻改业归田。
芒刺在背
《汉书·霍光传》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汉武帝手下有个大将名叫霍光。武帝刘彻死后,他遵照遗嘱,辅佐武帝之子昭帝刘弗陵执政。昭帝执政时,燕王旦造反,霍光带兵把他诛灭了。在这次平乱中,牵连被杀者不少,因而朝里许多人对霍光存有戒惧之心。昭帝死后,霍光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后因刘贺荒淫无道,为非作歹,霍光把刘贺废了,另立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帝,号称宣帝。
宣帝继位时十八岁。继位后,他去“谒见高庙。大将军光从骖乘,上内严惮之,若有芒刺在背。”(意思是:去拜谒高祖庙时,霍光跟在宣帝身边,为他保驾。因为霍光态度威严倨傲,刘询感到十分可怕,就象有草木之刺在背上刺一样。)从此以后,汉宣帝对霍光虽表面上仍然敷衍他,但已存戒备之心了。
后来人们引用“芒刺在背”比喻人们内心害怕,非常惶恐,或用来形容人有什么心事坐立不安的样子。
茅塞顿开
《孟子·尽心章下》里有这样一则故事。
战国时代,有个人名叫高子,开初他在孟子那里学习。可是过了不久便半途而废到别处学技艺去了。
孟子知道这事后,认定高子是作事缺乏恒心,于是他就对高子说:“山间小路经常有人走就成了大道;如果没有人走,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意思是:你的心已被茅草塞住了)。”高子听了有所领悟地说:“老师,今后我一定专心致志地学习,决不三心二意的了。”孟子笑了一笑道:“那好吧,今后就看你的行动了。”
后来人们就用“茅塞子之心”比喻心窍不开。如果心窍突然开了,就叫“茅塞顿开”,并用“茅塞顿开”形容一下子打开了思路,懂得了某种道理,有了某种知识。
眉飞色舞
清·李伯元(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有这样一个故事:
陕西同州府朝邑县城南三十里有个赵老头儿,他的孙子赵温参加了乡试,中了举人,得意非凡。为了庆贺,当下便筹办酒席大宴宾客,拜祭宗祠。赵老头除请邻居、姻亲,族谊外,还特别请了见过一面的王乡绅。到了十月初三那一天,新中举人赵温及其爷爷,爸爸、叔叔、兄弟、亲邻一大串,来到祠堂拜祭。祭罢祠堂,众人坐等王乡绅到来好吃喜酒。可是左等右等不见人影,直到日头偏西,王乡绅才姗姗而来。王乡绅一到,立即开席。出席作陪的有赵老头亲家的宾客王举人,王乡绅与王举人在酒席上叙谈起来,方知是本家。王举人比王乡绅小一辈,因此二人以叔侄相称。王乡绅酒至半酣,文思泉涌,议论风生,大谈学八股文章的苦楚和妙用。他说:“我十七岁那年开笔做文章,老师要我读熟《制艺引全》。老师一天教我读半篇,因我记性不好,老是念不熟,为此,不知挨了多少打,罚了多少跪,到如今才挣得这两榜进士。唉!吃了多少苦,也还不算冤枉。”王举人听了,马上接口说:“这才合了俗话说的一句话,叫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老人家有此阅历,所以讲得如此亲切。”王乡绅一听这话,不禁眉飞色舞,拍着王举人的肩头说:“老侄,你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来,你的文章也就着实有功夫。……小子勉乎哉,小子勉乎哉!”说到这里,不觉闭着眼睛、摇头晃脑起来。后来人们用“眉飞色舞”形容人非常高兴得意的神情。
米珠薪桂
《战国策·楚策三》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战国时代,有个纵横家名叫苏秦,他提倡合纵抗秦之说,主张联合齐、楚、燕、赵、韩、卫等六国共同抵抗秦国。
有一次苏秦到楚国去,等了三天,楚王才接见他。苏秦见到楚王后,立刻就要告辞。楚王觉得奇怪,就问苏秦道:“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为什么不多留一下呢?”苏秦回答说:“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意思是:楚国的饮食比珠玉还贵,柴火比桂枝还贵。)他停了一下接着说:“谒者难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臣食玉饮桂,因鬼见帝。”(意思是:门官之难得会见,就象见鬼一样;大王之难于拜见,就象天帝一样。我现在吃了您用桂枝为薪煮出来的珍贵食物,要通过那些鬼来拜见您,真太不容易呀!)楚王听了就说:“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意思是:先生请回旅舍,我知道你说话的深意了。)
后来人们把苏秦的话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