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开肚皮藏在里面,再带到长安来卖,真有这件事吗?”
侍臣回答说真有这件事。
唐太宗于是叹道:“人们都知道,这是他光爱自己的珍珠而不爱自己的身体。有些官吏贪赃枉法,结果家破人亡,不是同那胡商一样可笑吗?”七步之才
这则成语直意是具有行走七步之内便能作成诗的才华,比喻文思敏睿、才气超人。
曹植是曹操第三个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同母弟弟。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有非凡的文学才华。曹操曾几次打算把他立为魏世子。继承自己的事业。
曹操第二个儿子曹丕一心想当魏世子,一些拥护他的人一再在曹操面前说他的好话,最后终于促使曹操改变主意,立曹丕为魏世子。为了稳住自己的地位,曹丕想尽方法使曹操对曹植反感。曹植生性随便,不注意遵守禁令,几次遭到曹操处罚,从而没有机会使曹操改变对他的看法。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二二○年),曹操因病去世,曹丕继任丞相。就在这一年,曹丕废献帝自立为帝(即魏文帝)。
曹丕称帝后,借口曹植在父丧期间礼仪不当,把他拿下问罪。这个罪犯得很重,当时要被处死。在审问的时候,曹丕指责他依仗自己有才学,故意蔑视礼法,接着说:“父亲在世时,常夸你的诗文,我一直怀疑有人为你代笔。今天限你七步成诗一首,如若不成,休怪我问你死罪。”
曹植说:“请皇上赐题。”
曹丕道:“以兄弟为题,但不许出现兄弟二字。”
曹植略一思忖,便迈开脚步,走一步吟一句:“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要煮豆子作豆豉,抱来豆梗当柴烧。豆梗在锅下呼呼燃烧,豆子在锅里被煮得哭泣道:“我们本来都是生长自同一条根上,为什么要如此狠心煎煮我呢?”
曹植吟完,正好走了七步。曹丕听了,羞愧难当,免去了他的死罪,将他贬为安乡侯。曹植七步成诗的事很快传开,人们也因此而称赞他有“七步之才”。
漆身吞炭
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自己改变容貌和声音,或形容为主人不惜舍身。
春秋末期,晋国国君权力大大削弱,大权落到了少数几个大夫手里,这些大夫又彼此争斗。后来,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分掉了他的封地,又灭了他的宗族。
智伯有个心腹家将名叫豫让,智伯对他十分信任。智伯被赵襄子杀死以后,豫让发誓一定要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他改名换姓,装扮成囚徒,身上藏了匕首,潜入赵襄子宅内的茅厕里,准备乘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刺杀他。这天,赵襄子上茅厕,忽然闻到有一股生人味,立即命令左右搜查,结果发现了豫让。
赵襄子问:“你是什么人,竟敢身藏匕首前来行刺?”
豫让说:“我是智伯的家将,我要为我的主人报仇!”左右听说他是刺客,都要赵襄子杀了他。赵襄子摆摆手,说:“智伯没有后代,现在豫让为他报仇,是一位义士,不能杀他,放了他!”
赵襄子放了豫让后,问他:“我放了你,你是否能释前仇?”
豫让说:“你放了我,这是你对我的恩德。我为主人报仇,这是我的大义!”
豫让回到家里,整日想着报仇的事。他知道赵襄子会注意自己,便决定改容,让赵襄子认不出自己。为此,他剃去胡须和眉毛,又把头、脸、身子漆成生满疥疮的样子,到市中去乞讨。他的妻子到市中寻他,听到他乞讨的声音,以为是豫让,追上前去一看,发现并不是他,只好离去。等妻子离开后,豫让知道自己的容貌已改变得很成功,但声音还能被妻子及熟人听出来,于是,他又吞下烧红的炭,使自己的声音变哑。这样一来,就是他妻子见了,也听不出他的口音。
豫让又来到了赵襄子那里,等候机会。一天,他打听到赵襄子出行必定要经过赤桥,便又藏了匕首,伏在桥下准备行刺,不料又被赵襄子搜获。尽管豫让的声音和容貌都改变了,但赵襄子还是认出了他。
赵襄子骂道:“上次我放了你,今天你又来行刺。我不能再放你了。把他拉下去斩了!”
豫让放声大哭,哭得眼睛中血都流了出来。
赵襄子手下的人问他说:“你哭什么,难道你怕死吗?”
豫让说:“不是我怕死,而是想到我死了以后,再也没人替智伯报仇了!”
赵襄子听了非常感动,解下佩剑,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