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案的大旗,威风凛凛地站在方阵的当中。
左军和中军一样的阵容,旗帜穿戴、箭羽都是红色的,“望之如火”。意思是说:远远望去,红彤彤、热烘烘,好似一片燃烧着的熊熊火焰。
右军也和中军一样的阵势,旗帜穿戴、箭羽却都是黑色的,“望之如墨”。意思是说:远远望去,如似满天密布的浓云。
次日清晨,夫差亲自擂鼓,几万士兵听见鼓声,一齐狂呼,遮天盖地向前挺进。刚刚从睡梦中惊醒过来的晋定公,和赴会的其他各诸侯国王,看到这种气势,真象神兵天将,都害怕了,没敢再说半个不字,就承认了吴王盟主的地位。
吴王采用孙雒这一招,达到目的后,就立即班师回国了。
在这个故事里,“如荼”、“如火”、“如墨”,本来是用来形容吴军军容整齐的盛况的,后来人们就把它简化成“如火如荼”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气势旺盛、场面热烈的情景。
如坐针毡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晋书·杜锡传》。
杜锡是西晋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他从小聪颖好学,年轻时候就以知识渊博为世人所器重,后来被选调去作太子舍人。由于愍(音mǐn敏)怀太子,行为放荡,不思上进,杜锡便“屡谏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著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意思是说:杜锡看到这种情况后,就一再诚恳地去劝告愍怀太子,希望他能改正自己的缺点。但愍怀太子不但不听,反而对杜锡很不满意。有一次,他悄悄地把针插在杜锡常坐的毡子上。杜锡没有察觉此事,一坐下去,就被刺得鲜血直流。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便概括出“如坐针毡”这个成语,比喻心神不安。
孺子可教
这个成语出自《史记·留侯世家》。孺子:儿童,后生,年轻人。
张良,字子房,是汉朝的开国功臣,被刘邦封为留侯。他的祖先,是战国时的韩国的贵族。韩国被秦国灭掉后,张良曾变卖家产雇佣刺客,于公元前218年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内)刺杀秦始皇,以图为国报仇。
谋刺失败后,秦始皇大怒,下令在全国大举搜索行刺的凶手。于是张良就改了姓名,避难于下邳(今江苏雎宁县西北)。
张良闲居下邳,有一天,他走到下邳桥上去散步,停佇桥头,四处眺望。这时,有一个老年人,穿着粗布破衣,向他走来了,老人故意把鞋扔到桥下,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给我取上来!”张良很气恼,但他勉强压住火气,下了桥,给老人把鞋拾了上来。
老人把腿一伸,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心想,既然已经给他拾了鞋,穿就穿吧。于是张良便跪下替老人穿好鞋。
穿好鞋,老人点点头,笑眯眯地走了。张良很惊奇,朵呆地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老人大约走了里把路的时候,又突然返了回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天刚亮),与我会此。”意思是说:这个年轻人可以教育了!从今天起,往后数第五天清晨,我在这里再和你会面。
一天两天、三天四天过去了。第五天,天刚放亮,张良就来到桥上。这时,那位老人已经先到了,很生气地责备张良,说他来得太晚了,让又过五天再来。第二次,张良等鸡一叫,就来到桥上,可老人又先到了,老人更加生气,让他过五天再早一点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在不到半夜的时候,就来到桥上。等了一会儿,老人来了,高兴地说:“年轻人,应该这样嘛!”说着,就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嘱咐道:“读了这部书,对你很有用处,就可以做帝王之师了。”
张良拿回家一看,老人留给他的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十分珍爱这部书,从此就孜孜不倦地认真阅读,反复钻研,终于成为汉高祖刘邦的主要谋臣。
根据这个故事,后人就引出“孺子可教”这个成语,多用于长辈或年长的人,赞扬青少年有培养前途。
人琴俱亡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有两个儿子,老大叫王徽之,老二叫王献之,字子敬。当王徽之、王献之年老体衰之时,都得了重病。王献之病后医治无效先去世了。他的哥哥王徽之听到这个消息便问身边的人:“我的弟弟为什么这样快就死了呢?”他身边的人说:“你去看看就知道了。”于是他叫人备好车子赶去吊唁。他到王献之家后,一点儿也没有哭泣。王徽之直接进入灵堂,坐在灵床上,拿起王献之生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