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成语故事 > 第24章

第24章

说:“请你们放了卫侯和曹公,恢复这两个国家,我们就从宋国撤退。”晋国的子犯要求晋文公拒绝楚国的要求。先轸分析了利弊,劝说晋文公,一方面离间卫、曹与楚国的关系,私下答应卫、曹的国君,只要与楚国断绝关系,就恢复这两国,另一方面,又把楚国的使者宛春扣留在卫国,以激怒楚国。子玉得知这一情况以后,非常生气,领兵向晋军进逼,晋文公命令军队假装后退。晋军官兵不理解,说:“我们这样后退实在是耻辱,而且楚兵长期转战,已经十分疲困,我们为什么退呢?”子犯对他们解释说:出兵有理,军队就斗志旺盛,就有战斗力,出兵无理,士气就不振,就要失败。(原文是:“师直为壮,曲为老。”)我们退后九十里,在道义上就取得了主动。”

楚军见晋军后退,便继续追赶,结果被晋军打得大败。

守株待兔

在《韩非子·五蠹(读dù渡)》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宋国有一个人正在地里耕作,突然看见一只兔子从地里惊慌窜过,恰巧撞在突出地面的一块树根上,折断颈骨而死。这个人连忙扔下农具跑过去,把兔子抬起来。

这本来是一件十分偶然的现象,但是,这个宋国人却因为这个意外的收获而想入非非。从此,他放着农活不干,成天守在这块树根附近,希望能够再拾到撞死的兔子。结果,兔子没有拾到,地里的庄稼却荒芜了,他的行为也成为人们谈笑的话题。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守株待兔”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某些人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终于招致失败。也用来比喻某些人妄图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伤风败俗

“伤风败俗”原作“伤化败俗”,出自《汉书·货殖传》。该传在叙述一些人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进行的种种不法行为之后说:“伤化败俗,大乱之道也。”意思是:有伤风化,败坏风俗,是祸乱的根源。

后来,在《晋书·苻坚载记上》有“为藩国列卿,伤风败俗”等语,在韩愈《论佛骨表》中,也有“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这样的话。

韩愈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他自己也以封建儒学的正统自居,认为佛教是贫困的祸根,是违反封建纲常的。因此,他极力反对佛教的流传。

公元819年,韩愈任刑部侍郎。有一次,唐宪宗把陕西风翔法门寺的一块所谓“佛骨”迎到宫中供养,使得首都长安大为轰动。韩愈反对唐宪宗的这一做法,为此,他特写了一篇《论佛骨表》,劝阻宪宗那么做。他在《论佛骨表》里说:“历史上信佛的帝王都活不长或不得好死。如今,陛下把‘佛骨’迎到宫中供养,使得王公士庶奔走施舍,浪费大量的财宝,有的老百姓愚昧无知,甚至象发狂那样烧灼自己的身体,以表示自己对‘佛’的虔诚。这些事情,败坏风俗,被人们作为笑话到处传扬,这绝不是一件小事(原文是‘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依我看来,‘佛骨’只是一块发臭的枯骨,应该丢到水里去,或者用火烧掉。”唐宪宗看了这篇《论佛骨表》,十分生气,要杀韩愈。幸亏群臣说情,才免掉死罪。后被调离京城,到潮州(今属广东省)去担任刺史。

后来,人们引用“伤风败俗”,意指败坏风化,用来谴责行为不正当。

声名狼藉

“声名狼籍(读jí及)”见于《史记·蒙恬传》司马贞索隐。

蒙恬的祖先是齐国人。他的祖父蒙骜(读ào傲)和父亲蒙武,为秦国统一其它诸侯国立下了很多战功。蒙恬自己也以军功被任命为内史,后带领三十万军队镇守北部边关,威震匈奴,很受秦始皇的信任。蒙恬的弟弟蒙毅也位至上卿,经常为秦始皇出谋划策,并因此得罪了赵高。

秦始皇死后,胡亥继位,在赵高、李斯的策划下,他首先逼死了公子扶苏,囚禁了蒙恬,并不听子婴的劝告,派人通知蒙毅,叫他自杀。蒙毅批驳了胡亥加给自己的“罪名”,然后,列举了秦穆公杀三良、秦昭襄王杀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行这四件事作为例证,说明这四个君主都犯了错杀重臣良将的大错,以致遭到天下人的非议。被作为昏君,记载到各诸侯国的史册中。蒙毅希望使者能回去规劝胡亥改变态度。使者知道胡亥杀心已决,难以改变,终于杀害了蒙毅。不久蒙恬也在监狱中服毒自杀。

司马贞看了蒙恬这段话,用“恶声狼藉,布于诸国”八个字对胡亥作了概括。后人根据“恶声狼藉,布于诸国”引出“声名狼藉”为成语,来形容名声极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