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一首诗来赞扬他,其中有这样两句:“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来人们就把它简化成“胸有成竹”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心里已经有了全面的考虑,或已有成功的把握。
笑里藏刀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新唐书·李义府传》。
《新唐书》是一部纪传体的唐代史,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和宋祁在《旧唐书》的基础上重新编写的。它对唐代历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据《新唐书·李义府传》载:李义府是唐朝时候饶阳(今河北饶阳)人。唐高宗时,他与许敬宗一起请立武则天为皇后,深得皇上的信任,一年后便当了宰相。平时,“义府貌柔恭,与人言,嬉怡微笑;而阴贼褊忌著于心,凡忤意者皆中伤之,时号义府‘笑中刀’。”
柔恭:温柔恭顺;嬉怡:嬉戏和悦;阴贼:阴险毒辣;褊(音biǎn贬)忌:度量狭窄,猜忌人;忤(音wǔ午):逆,违背;中伤:阴谋诬蔑别人。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李义府这个人表面上对人很忠厚和善,说话总是带着微笑,其实内心却很狡诈。凡是违背他的意愿的,他都要给以打击、陷害。当时的人都暗地里叫李义府是“笑中刀”。
据说,有一次,有一个妇女犯法坐了牢。李义府听说她长得漂亮,就要狱吏毕正义免了她的罪,自己便霸占了这个妇女。后来,有人不了解事情的真相,便告发了毕正义,李义府却假装不知道,十分恼怒,逼迫着毕正义只得自杀了事。过了不久,又有个地方官出来揭发要求查清这件事,李义府便在背后说这个地方官的坏话,很快地就被罢了官。
人们通过这一件件事实,逐渐看清了李义府的本质,他那“笑中刀”的绰号也越传越广。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便引出“笑里藏刀”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表面和善,骨子里却阴险毒辣。
萧规曹随
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汉书·曹参传》。
曹参和萧何,都是汉高阻刘邦手下两位开国有功的大功臣。他们两人原都是秦末沛县(今江苏沛县)的小官吏,同时跟着刘邦起兵反秦,本来彼此是很要好的朋友。曹参带兵打仗,立了不少战功,可是后来他得到刘邦封给的爵位和赏赐反倒比不上萧何,心里免不了很有些不服,再加上在有些事情上同萧何的意见有分歧,彼此就疏远了。
刘邦做了皇帝后,萧何当了开国的丞相。这时,萧何就致力于搜集历代、特別是秦朝的文献,调查了解当时的民情、风俗、户口等等,亲手制定出了汉朝的法规、典章和制度。
刘邦死后,汉惠帝继位,萧何也病得只剩下一口气了。汉惠帝亲自去看他,请他推荐将来的相国人选。萧何不计私怨,以大局为重,就向汉惠帝推荐了曹参。
萧何一死,曹参就当了相国。他要求官吏们,一切按前相国的章程办事。虽然说他没拿出什么新招数来,但对那些油腔滑调、舞文弄墨或沽名钓誉的官员,坚决撤换掉,而选上几个忠厚老实对萧相国那一套有体验的人来做他的帮手。于是,有人就在汉惠帝面前说曹参管理**不精心,不出力。
有一天,汉惠帝就问曹参谈起了这件事,让他有什么话都可以说出来。曹参是开国元老、大功臣,便摆起老臣的架势问惠帝:“请问皇上,您跟先帝比较,哪一位英明呢?”惠帝说:“我年轻,哪儿比得上先帝!”曹参又问:“要说治理国家,我与萧相国比,皇上您看哪一个贤明?”惠帝微微地笑着说:“恐怕还不比萧相国吧?”曹参借机恳切地说:“皇上说的完全对。皇上不比先帝,我又不如萧相国。那末,先帝和萧相国平定了天下,制订出的章程,难道我们还能不很好地继承下来,而随意加以更改吗?”
汉惠帝本来只有十七岁就当了皇帝,人年轻脑子比较活,经曹参这么一讲,就连连点头说:“噢,我明白了,请相国别介意。”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就引出“萧规曹随”这个成语,比喻按照前人的成规办事。
想当然耳
这个故事出自《后汉书·孔融传》。
汉献帝时,曹操借天子之名去攻打袁绍。经过反复较量,曹操终于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攻占了袁绍几代苦心经营的邺城。魏军冲进城里,追杀袁军,袁府中的妇女、小孩也多被劫掠。袁绍的儿子袁熙的妻子甄氏年轻美貌,曹操的儿子曹丕一见就动了心,趁混乱之机,偷偷地纳为自己的妾房。
孔融听说这件事情后,认为抢人之妻有失礼义,便写了封信给曹操,信中讲了一个故事说:当年周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