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成语故事 > 第31章

第31章

。但他绝不允许老百姓说“观灯”,为此叫手下的人写了一张布告,贴在大街上。布告上说:“本州依照习惯放火三日。”老百姓看了布告非常气愤地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真是岂有此理!”

后来人们用“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来形容反动统治者们专制蛮横,只许他们为所欲为,而不给人民一点儿自由。

指鹿为马

《史记·秦始皇本记》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秦始皇刚死的时候,宦官赵高不愿让始皇的长子扶苏继承皇位,要拥立始皇的第二个儿子胡亥继承帝位。为此,赵高对始皇之死,严守机密,并假传圣旨:赐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太子。之后,他才宣布始皇已经死去,拥立胡亥继承皇位,这就是秦二世。胡亥即位后,便拜赵高为相。

赵高作了丞相之后,就想造反篡位,但又怕臣子们不附和他,所以就想先试一下自己的威信。有一天,赵高趁文武百官朝见秦二世的时候,特地叫人牵一只鹿献给秦二世,并当着群臣指着鹿说:“这是马。”二世笑了一笑说:“丞相弄错了吧!你把鹿说成马了。”赵高没有理他,又故意高声问大臣们:“这到底是马还是鹿?”群臣有的畏惧不敢言,有的直言为鹿,有的为了讨好赵高就歪曲事实跟着说是马。说实话的人后来被赵高暗杀了。

后来人们把赵高的行为叫做“指鹿为马”,用来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趾高气扬

《左传·桓公十三年》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代,楚武王之子莫敖屈瑕带兵打败绞国之后,又去攻打罗国。他认为这次必然又要打胜仗,因而神气十足,走路都把脚举得高高的。大夫鬥伯比送莫敖出征,回来时对他的马夫说:“莫敖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意思是:莫敖一定会失败,因为他走路把脚抬得很高,这说明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心情骄傲,意志不坚了。)由于屈瑕麻痹大意,骄傲轻敌,因而遭到罗国和戎**队的夹击,最后楚军大败,屈瑕也上吊自杀了。

后来人们把“举趾高,心不固”说成“趾高气杨”,用来形容骄傲自满、得意洋洋的样子。用于贬义。

置若罔闻

《红楼梦》第十六回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贾政寿辰那天。宁荣二府的人丁都来祝寿,热闹非常。正在这时,那夏太监骑马来到贾府,直至正厅下马,满脸笑容,走至厅上,南面而立,肃然说道:“奉特旨: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说毕,连茶也没喝,便乘马去了。

贾政等连忙整装入朝。入朝后才知道元春被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喜讯传来,宁荣二府上下内外,莫不欢天喜地,惟有宝玉,“置若罔闻”(意思是:好象没有听到这个喜讯一样)。且喜贾琏与黛玉要回来,先遣人来报信,明日就可到家了,宝玉听了,方略有些喜意。

好容易等到第二天中午,贾琏才把黛玉接到贾府里来。宝玉端详了一番黛玉,觉得她比以前越发出落得超逸了。宝玉便将北静王所赠蕶苓香串珍重地取出来,转送黛玉。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说着便扔还宝玉,宝玉只得收回,暂且无话。

贾琏见过众人之后,便回自家房中,问及别后家中诸事,又谢凤姐的辛苦。凤姐说:“我呀,见识又浅,嘴又笨,心又直,‘人家给个棒槌,我就拿着认作针了’。……你是知道的,咱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哪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

后来人们引用“置若罔闻”(置:搁,放开。若:好象。罔:没有)来形容听到了不予理睬。

(本章完)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