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诗经 > 第7章

第7章

的车子,用四匹马拉,中间夹在车辕里面的两匹马叫服马,两旁的马叫骖马;⑨洵美且武:确实是既健壮又威武。美:指马的健壮。

【译文】

三哥打猎出了门,巷里空空不见人。并非真的没住人,能比三哥有几人?他真漂亮又谦逊。三哥出去冬猎了,巷里不见喝酒佬。并非没有喝酒佬,三哥样样比人高,他真漂亮又和好。三哥打猎到田野,巷里不见人驾马。并非别人不会驾,而是技术不如他。英俊威武人人夸。

大叔于田

叔于田①,乘乘马②。执辔如组③,两骖如舞④。叔在薮⑤,火烈(迾)具举⑥。襢裼暴虎⑦,献于公所。将叔无(毋)狃⑧,戒其伤女(汝)⑨!叔于田,乘乘黄⑩。两服上襄(骧),两骖雁行。叔在薮,火烈(迾)具扬。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磬控忌,抑纵送忌。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叔在薮,火烈(迾)具阜。叔马慢忌,叔发罕忌。抑释掤忌,抑鬯()弓忌。

【注释】

①叔:一个男子的表字。田:打猎。②乘乘马:四马叫作乘。上“乘”字是动词,就是驾。③见《简兮》篇。④两骖:驾车的马之在两旁者。如舞:是说行列不乱。⑤薮(音叟):低地,多草木,禽兽聚居之处。郑国有大薮名圃田。在薮:言已到田猎的所在。⑥烈:是“迾”的借字。就是遮。猎时放火烧草,遮断群兽逃散的路叫作火迾。具举:齐起。“火烈具举”是说几方面同时举火。⑦襢(即袒)裼(音锡):脱去衣服露出肉体。暴虎:空手与虎搏斗。⑧狃(音纽):习惯以为常的意思。⑨汝:指叔。诗人警告叔别常干这种冒险的事。⑩乘黄:四匹黄马。服:驾车的马在中央夹辕者。上:犹前。襄:读为“骧”,驾。“两服上襄”是说中央的两马在骖马之前并驾。两骖雁行:两骖马比服马稍后,像飞雁的行列。扬:起。忌:语助

词。下同。抑:发语词。下同。磬控:双声连绵词,就是控止马不让它前进。纵送:叠韵连绵词,就是放纵马使它奔驰。以上两句承“良御”。鸨(音保):黑白杂毛的马,又叫作驳。如手:言两骖在旁而稍后,像人的两只手,和上章“雁行”意思相同。阜:盛。发:发箭。罕:稀。掤(音冰):箭筒的盖。释掤:言解开箭筒的盖,准备将箭收起。鬯:读为“韦长(音畅)”,弓囊。鬯弓:言将弓放进囊中。

【译文】

三郎打猎上征途,驾起四马真英武。手提缰绳如丝组,骖马整齐像跳舞。三郎驾车在林薮,猎火齐起截兽路。赤膊空拳打老虎,打来献到郑公府。“三郎请勿太大意,提防老虎伤肌肤。”三郎出猎真雄壮,驾起四马毛色黄。两匹服马首高昂,骖马整齐像雁行。三郎驾车草地上,猎火熊熊把兽挡。拉弓能穿百步杨,驾车能驶万里疆。忽而勒马急停车,忽而纵马四蹄扬。三郎打猎郊外游,四匹花马跑不休。中央服马头并头,两旁骖马像双手。三郎驾车在草泽,猎火熊熊风飕飕。马儿走得慢悠悠,箭儿少发无禽兽。解下箭筒揭开盖,强弓装进袋里头。

清人

清人在彭①,驷介旁旁②。二矛重英③,河上乎翱翔④。清人在消⑤,驷介麃麃⑥。二矛重乔⑦,河上乎逍遥⑧。清人在轴⑨,驷介陶陶⑩,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注释】

①清:郑国邑名。在今河南中牟县西。清人:清邑之人。指高克及其所带领的兵士。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据《易林》‘清人高子’,知克亦清邑之人。故率其同邑之众,屯于卫邑彭地。”彭,黄河边上的郑国边境之地名。《正义》:“卫在河北,郑在河南,恐狄渡河侵郑,故使高克将兵于河上御之。”②驷:一车驾四马。介:通甲,披甲。旁旁,强劲貌。③二矛:古代战车上立两支矛,一支攻敌,一支备用。英:英饰,即装饰矛头的缨络,染赤羽为之。重英:指二矛的英饰风飘而相叠。④河上:黄河边上。乎:语助词。翱翔:悠闲游乐貌,此指驾车闲游。⑤消:黄河边上郑国地名。⑥麃麃(biāo):威武貌。⑦乔:通乔鸟,长尾雉鸡。此指用雉羽为矛之英饰。⑧逍遥:安闲自得貌。⑨轴:黄河边上郑国地名。⑩陶陶(dào):马奔跑貌。左旋:身向左旋转。右抽:右手抽拔刀剑。此句指士兵习击刺。中军:军中,军营中。作好:作出好看的样子。

【译文】

清邑军队守彭庄,驷马披甲真强壮。两矛装饰重缨络,河边闲游多欢畅。清邑军队守在消,驷马披甲威风骄。两矛装饰野鸡毛,河边闲逛多逍遥。清邑军队守在轴,驷马披甲如风跑。身子左转右抽刀,将军练武姿态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