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低沉,这是我们阅读时需要注意的。寇准(二首)
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邦(今陕西渭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真宗时官至宰相,封莱国公。契丹入侵,力排众议,劝真宗亲征,御于澶州,订立“澶渊之盟”,**赖以安。后受谗遭谪,贬雷州(今广东海康)等地。谥忠愍。诗学王维,语言晓畅,有韵味。词存四首,皆伤时惜别之作,风格淡雅委婉。著有《巴东集》。
踏莎行
春色将阑①,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②。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③。倚楼无语欲销魂④,长空黯淡连芳草⑤。
【注释】
①阑:残,晚,尽。
②屏山:指屏风。
③菱花:指铜镜。古时铜镜之背常铸菱形图案。
④销魂:这里形容心情悲痛愁苦,好比魂将离体。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⑤这句写离情。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简说】
这首词写闺情,是伤时惜别之作,情致缠绵,耐人咀嚼。上阕写春尽花落,“莺声渐老”,画堂人静,细雨蒙蒙,残香袅袅,此情此景,一般人都会觉得空寂无聊,更何况深闺中的女子!她孤独无聊的郁郁情怀,决难排遣。过片,揭出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密约沉沉,离情杳杳。”因为密约难践,离恨愈深。“女为说(悦)己者容”(司马迁《报任安书》),心上人远在天涯,因此闺中人慵照镜,弃铅华,倚楼远望,只见芳草连天,灰云蔽空。她本想排遣苦闷,却更觉心情郁结,无语销魂。全词虽没有反映更多的社会内容,但也表现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的悲苦,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阳关引
塞草烟光阔,渭水波声咽①。春朝雨霁轻尘歇。征鞍发。指青青杨柳,又是轻攀折。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
更尽一杯酒,歌一阕。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且莫辞沉醉,听取阳关彻②。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
【注释】
①渭水:黄河支流,经长安北入黄河。
②阳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南古董滩附近,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关口。这里的“阳关”指《阳关曲》。彻:完结。
【简说】
唐代诗人王维有一首著名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首七绝被称为送别诗的绝唱,流传开来之后,又被谱成乐曲,广为传唱,因此又被称为《阳关曲》或《渭城曲》。为了表达送别的深情厚谊,诗的后两句往往被人们重复几次,因此又有了《阳关三叠》之称。寇准的这首《阳关引》就是把王维这首《阳关曲》自然巧妙地融化运用,来表现惜别之情。词虽然仍以渭水为背景,但送行的地点却不必在渭城(唐宋疆域不同,渭城在北宋差不多成了边城),而是表达一种普遍的送别之情。全词七十八个字,在篇幅上较王诗(二十八个字)多出了近两倍,因此,寇词比王诗多了一些具体的描写。而“动黯然,知有后会甚时节”,“叹人生,最难欢聚易离别”,则是直抒胸臆,写出了人生的别离之苦,具有普遍的意义,因此容易打动人,使送行和被送双方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当然,从影响来说,寇词不如王诗,因为它毕竟属于仿作之列。但它仍然有独到的地方。如果我们说,“念故人,千里自此共明月”启发了苏东坡,使他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该不是臆断吧!林逋(一首)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人。长期隐居在西湖的孤山。死后谥“和靖先生”。他是有名的诗人。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欲黄昏”(《山园小梅》),咏梅得其神态风致。有《和靖集》。
相思令
吴山①青。越山②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③有离情。君泪盈④。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⑤。江边潮已平⑥。
【注释】
①吴山:泛指钱塘江北岸的山。这里古代属吴国。
②越山:泛指钱塘江以南,绍兴市以北的山。这小古代属越国。
③争忍:怎么忍心。
④羽盈:两眼含泪、盈盈欲滴。
⑤这句说要把罗带打个同心结而未成功(暗喻婚事不成)。
⑥潮已平:潮水已涨到与岸相齐,表示船将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