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宋词三百首 > 第7章

第7章

阔的道路,在当时就出现不少苏轼的追随者。王灼指出:“晁无咎、黄鲁直皆学东坡,韵制得七八。”(《碧鸡漫志》)晁补之、黄庭坚是苏门学士,此外还有南渡之际的叶梦得、向子、陈与义等。特别是在南宋,通过许多爱国志士、主要是辛弃疾的创作实践,豪放词派已成为宋词发展中的主流,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从这方面来讲,苏轼对宋词的开疆拓宇是起着积极作用的。

苏轼的诗、文、词和书法都有名于世。有《东坡词》,存词三百多首。

醉落魄离京口①作

轻云微月。二更酒醒船初发。孤城苍烟合②。记得歌时,不记归时节③。巾偏扇坠藤床滑,觉来幽梦无人说。此生飘荡何时歇。家在西南,常作东南别④。

【注释】

①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②孤城:指京口。这句形容孤城笼罩在夜雾之中。

③这两句是说刚才宴会上的笙歌之声犹历历在耳,但以后怎样告别回到船上就记不起来了。这里形容自己醉归情况。

④这两句是说自己老家在四川,但因游宦在东南一带而生活很不安定,所以说是“东南别”。

【简说】

本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这时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上年冬,他因事到镇江,至本年六月方回杭州。在这段期间,他经常来镇江、丹阳与常州一带,本词就是他某次离开镇江时作于长江舟中的。

上片先点明时间、地点,再写自己酒醒以后的追忆。下片是半夜梦回,四顾寂然,思乡念家之情,油然而生,从而对这种经常作客的生涯表示了倦意。

将本词与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相比,同样都是写江上舟中酒醒梦回,但前者是对家人的思念,后者系对情人的眷恋,两词各自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色。

少年游润州作①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②,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③,风露透窗纱。恰似姮娥④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

【注释】

①润州:今江苏镇江市。

②余杭门:宋代杭州城北三座城门之一。

③这句是写月下独饮。李白《月下独酌》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④姮(héng恒)娥:即“嫦娥”。传说她是后羿的妻子,她偷服了“不死之药”而飞升,成为月神。

【简说】

作者自从熙宁四年(1071)冬来杭州以后,经常来往于江南各地。熙宁六年冬,他自杭州至镇江,到次年春尚迟留未归,有感而写了本词。

上片说去年离家是在飞雪似杨花的冬天,到杨花似飞雪的今年春暮还没有返家的消息。这样就把眼前的杨花和去年的雪花联系起来。

下片写对酒邀月,月光却偏偏照着稳栖画梁的双燕,借此衬托出作者久居客地的孤寂凄凉之情。

虞美人

湖山信是东南美①。一望弥千里②。使君③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且徘徊。沙河塘④里灯初上。水调⑤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⑥。

【注释】

①嘉祐初年,学士梅挚任杭州太守,临行时仁宗作诗送行,开头两句是“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梅挚到任后,筑“有美堂”于吴山上,欧阳修曾为作记。信是,确实是。

②弥(mí迷):满,遍。这句是说作者在吴山上登高望远,只见平野千里,美不胜收。

③使君:汉时称州牧为使君,后世用米称州郡长官,这里是指陈襄。

④沙河塘:在杭州城南,是热闹繁华之地。

⑤水调:本为隋代民间曲子,到唐代极为流行。

⑥这句是以碧琉璃形容月光映照之下的江水。

【简说】

据《本事集》说,熙宁七年秋,杭州太守陈襄(述古)将罢任,离杭之前,宴客于有美堂,苏轼即席赋此词(这时苏轼任通判,是陈的属吏)。

本词所描绘的东南湖山之美,是从月明水净的夜景中显示,而作者自己一无杂虑的澄澈心境也通过明静的夜景中表现出来。杜甫《陂行》有“波涛万顷堆琉璃”之句,可见用琉璃形容水面的莹澈是诗人所习用的。

南乡子送述古

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只见城。谁似临平山①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