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即梅花引)
城下路,凄风露,今人犁田古人墓。岸头沙,带蒹葭①,漫漫昔时流水今人家。黄埃赤日长安道,倦客无浆马无草。开函关②,掩函关,千古如何不见一人闲?六国扰③,三秦扫④,初谓商山遗四老⑤。驰单车,致函书⑥,裂荷焚芰接武曳长裾⑦。高流端得酒中趣⑧,深入醉乡安稳处。生忘形,死忘名,谁论二豪初不数刘伶⑨!
【注释】
①蒹葭:芦苇。蒹: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
②函关:即函谷关,在河南灵宝县西南。地势险要,是进入长安的必经之路,历来为兵家所必争。
③六国:战国七雄中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④三秦:项羽破秦入函谷关,三分秦关中之地以封章邯、司马欣、董翳,世称三秦。
⑤商山:在河南商邱县。四老:指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人。这四人在秦末动乱时隐居商山不出。
⑥函书:指皇帝诏书。
⑦裂荷焚芰: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南齐”时周彦伦隐居钟山,后应诏出来作官,孔稚珪作《北山移文》加以嘲讽,文中有“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尘容而走俗状”之语。此处用以讽刺商山四老。
⑧高流:品德高尚的人。
⑨刘伶:晋朝沛国人,字伯伦,性嗜酒,放情肆志,自称“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者有《酒德颂》。
【简说】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的词作,但又与一般咏史抒怀作品不同,其所咏史事并非某一历史事件,而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历史现象,时空跨度大,跳跃性强。所抒情怀亦非与所咏史实相契合,而是相悖离,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这首词从内容上讲,分为四层。第一层是起首的六句,由城下道路的凄迷和岸边芦苇苍苍的景象,想到沧桑之变:古墓成良田,昔时流水已成陆,有人居住。主要侧重于自然界的变化。第二层是“黄埃赤日”五句,通过长安道上人渴马饥,函谷雄关开而又闭,极写世人为争荣辱而碌碌奔波。过片以下六句是第三层,与上层的利禄之徒不同,专写自视清高的隐士,通过山四老曾高隐不出,与尘世隔绝,但皇帝诏书一到,立改初衷,衣着锦绣,作起富贵梦来,表现隐士们的假清高。后五句是第四层,通过酒徒。生忘形、死忘名”进一步否定利禄之徒、商山四老一样的“隐士”的可卑可怜的行径。从结构上讲,这首词环环紧扣,层层相接,读来有一气呵成之感。
此词通篇说理,但却很少直发议论,处处以鲜明的形象、生动的实例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晁补之(一首)
晁补之(1053~1110),字无咎,济州巨野(今山东县名)人。神宗元丰二年(1079)进士。曾任秘书省正字、著作郎。后受贬谪降官,有词集名《琴趣外篇》。
王灼指出:“晁无咎、黄鲁直(庭坚)皆学东坡,韵制得七八。”(《碧鸡漫志》)晁、黄都是苏门学士,而晁无咎的词风更接近于倾荡磊落的东坡词。
摸鱼儿东皋寓居①
买陂塘②、旋栽杨柳,依稀淮岸江浦③。东皋嘉雨新痕涨,沙觜④鹭来鸥聚。堪爱处。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无人独舞。任翠幄张天⑤,柔茵藉地⑥,酒尽未能去。青绫被,莫忆金闺故步。儒冠曾把身误⑦。弓刀千骑成何事⑧,荒了邵平瓜圃⑨。君试觑。满青镜、星星鬓影今如许⑩。功名浪语。便似得班超,封侯万里,归计恐迟暮。
【注释】
①东皋:东山,在作者家乡。作者在东山修葺了“归去来园”,供自己退隐游息。其中建有楼堂亭观。
②陂(bēi悲)塘:池塘。
③依稀:仿佛。这两句是说在池塘边栽上杨柳,看过去好似淮水、湘水一带,风光极为秀美。
④沙觜:沙嘴。指突出在水中的沙洲。
⑤翠幄(wò沃):绿色的帐幕,这里指杨柳。这句是说绿柳遮天。
⑥柔茵:软草。这句是说软草满地。
⑦青绫被:汉代制度规定,尚书郎值夜班,官供新青缣白绫被或锦被。这里用来代表做官时的物质享受。金闺:金马门的别称。江淹《别赋》:“金闺之诸彦。”李善注:“金闺,金马门也。”这里泛指朝廷。儒冠:指读书人。杜甫《奉赠韦左丈二十二韵》:“纨裤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这三句是说不要恋恋过去的仕宦生涯,读书做官是耽误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