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寂⑦。渐蒙笼暗碧⑧。静绕珍丛底⑨,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⑩。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注释】
①春归,即花谢的代替语。翼,鸟翅膀,这里用来指鸟。陈元龙注引杜甫《夜》:“村墟过翼稀。”本句是说春天的逝去如鸟儿飞过那样迅速。
②为问:就是“问”。“为”字无义,是助词。
③楚宫倾国,指落花。这是以古代楚王宫里的美人比喻蔷薇花。倾国,即美女。见汉《李延年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两句是说蔷薇在夜间被风雨摧残以至零落成尘土。
④钗钿:即首饰,这里指飘落在地上的花瓣。全句是说花瓣散落,狼藉满地。
⑤桃蹊、柳陌,指桃树、柳树下面的小路。两句描写花谢以后翻飞散落的景象。
⑥蜂媒蝶使:蜂和蝶经常在花丛中飞舞,故被认为是花儿的媒人和使者。时叩窗隔,指繁花凋落后,蜂蝶时常轻叩窗子,象是在寻觅,又象在惋惜。窗隔,即窗棂(líng凌),指窗户上雕花的格子。三句是说有哪个多情者来惋惜蔷薇的凋落呢?只不过是些蜂蝶罢了。这是用问句指出落花犹有蜂蝶慰藉,而人却还不如落花。
⑦岑寂:即静寂。这句是指繁花落尽以后,花园里由一片暗碧代替了万紫千红。
⑧蒙笼暗碧:茂密的绿叶,象是笼罩上幽暗的轻雾。
⑨珍丛:指蔷薇花丛。全句说花瓣掉在花丛之下。
⑩这三句用拟人法,写蔷薇有刺,象是故意勾住人的衣服,恋恋不舍,别情无限。
强(qiǎng抢)簪巾帻(zé则):是说勉强把残花插在帽上。
欹(jī机)侧:倾斜。这三句是承上面句意,说残花终究不及插在头上的那枝摇曳多姿的花儿那样惹人喜爱。
潮:早潮。汐:晚潮。这句希望花儿不要随着潮水流走。
断红:唐卢渥到长安应试,偶然从御沟中拾得宫中飘流出来的一枚红叶,叶上题诗道:“流水何太急?深宫竟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卢渥后来娶遣放出来的宫女为妻,发现她原来就是题诗在红叶的人。事见范摅《云溪友议·题红怨》。何由见得,即何由得见,亦即几时重见。这两句是用上有题诗的红叶比喻落花,惟恐落花随水流走,使自己的相思之情无从表达。红,原作“鸿”,从《阳春白雪》卷一。
【简说】
《六丑》是周邦彦创制的新调。周密《浩然斋雅谈》说:“(徽宗)问《六丑》之义,莫能对。召邦彦问之,对曰:‘此犯六调,皆声之美者,然绝难歌。’”可见本词在音律上的要求很高而又极其动听。
本词是一首咏物词,主要是借花谢寄托作者身世之感。在结构方面亦显得颇具匠心:上片通过两个问句领起下文。“为问”句反衬客子无家,“多情”句暗喻无人怜惜。这是因人及花。下片承上而来,并由花到人,以“成叹息”一语概括出三件事,即“牵衣待话”、“强簪巾帻”和“落花难见”。最后以问句作结,且与上片照应。是惜花兼以自叹,从而又进一步表达了题意。
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①。隋堤②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③。谁识。京华倦客④。长亭路,年去岁来⑤,应折柔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⑥,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⑦。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⑧。望人在天北⑨。悽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⑩,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注释】
①两句形容堤上柳树成行,投下的柳荫连成一直线;笼罩在轻雾里的柳条,随风袅舞,闪弄它娇嫩的碧色。
②隋堤:隋代开通济渠,沿渠两岸筑堤,后来就称之为隋堤。
③故国:指作者旧游之地。
④京华:即京城,这里指汴京。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倦客:作者三次入京师,先后共留居十余年,所以说是倦客。
⑤年去岁来:年复一年。
⑥哀弦:哀怨的琴声。弦是琴的代称。
⑦梨花:《东京梦华录·清明节》:“但一百五日最盛……缓入都门,斜阳御柳,醉归院落,
明月梨花。”榆火:旧俗自冬至之后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