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宋词三百首 > 第15章

第15章

五日为寒食节,后二日为清明节。寒食节前后共三日,民间禁火不举炊。清明日取榆柳作柴煮食物,名为换新火。

⑨半篙:指撑船的竹篙经常有一半没入水中。迢递:遥远。这三句是说箭也似的顺风船快得使人发愁,回头望望,一下已驶过了好几个驿站。

⑨望人在天北:这里的“人”指送行的人。这句是指船中旅客凝视水天相接的北岸,似乎看到了送行者惆怅的形象。

⑩这句说送别的水滨只有水波在旋绕,意思是指船去人远。

津堠(hòu后);码头上瞭望和歇宿的地方。这句也是说人去后码头一带十分静寂。

这句是说斜阳缓缓西沉,引起无限春愁。

月榭、露桥:泛指两人昔日夜游时的华美场所,贺铸《青玉案》:“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月桥,花院,琐窗、朱户亦是泛指佳人居住的处所;月、花等都是形容之词,极言小桥、院落、窗户制造得精致华丽。

【简说】

本词以柳为题,是托物起兴,抒写别情。

毛《樵隐笔录》说:“(高宗)绍兴初,都下盛行周清真《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以周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唯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可见这是一首流行的送别之歌,而以声调激越为它音乐上的特色。

第一段起首直接点题。“隋堤上”三句是送客见柳,与后面“长亭路”三句写折柳送客相呼应;用来突出“登临望故国”的那个“京华倦客”的形象。全段描写都切合“柳”字。而“送行色”三字又生发出下面两段的词意。

第二段“闲寻”承“登临”而来。“旧踪迹”指旧事,“哀弦”、“离席”则是今情,然后再以寒食节令点明时间。“愁”字以下,放笔写船行如飞,直到相望而不能相见。“望人在天北”,写遥望柠立码头的送行者,这是代船中行客设想之词,其实船已远去,分别之处的人和景物都在视线之外了。

第三段“渐别浦”两句,从“愁一箭风快”四句而来,所愁的是“风快、舟快、路远,人远”。是“离愁”的实写。“斜阳”句写景而又融情入景。“月榭”两句,就是下面“前事”的实写。结末两句与首段倦客淹留京华之苦遥遥挽合,息息相通,且又不着痕迹。

本词音节短促、笔力奇崛。在章法上首段写景,第二、三两段分述别时感想和别后愁怀。咏柳而不说柳,但所用“寒食、别浦、津堠、斜阳、月榭、露桥,”都仍与柳有关,并没有离题,且能由虚入实,情景交融而又韵味无穷。

西河金陵

佳丽地①。南朝②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③。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④。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⑤。空余旧踪郁苍苍,雾沈半垒⑥。夜深月过女墙⑦来,赏心东望淮水⑧。酒旗戏鼓甚处市⑨。想依稀、王谢邻里⑩。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注释】

①佳丽地:即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②南朝:指宋、齐、梁、陈四朝,都在建康(即金陵)建都。

③故国;即故都,指金陵。髻鬟:指山峰。两句说长江两岸环绕着对起的山峰。

④风樯:张着风帆的船。樯本是船上的桅杆。这句是说只见帆船顺风驶向远远的天边。

⑤莫愁本不在金陵,但宋时已有莫愁在金陵的传说,所以本词也说倚在断崖下的倒挂老树曾经系过莫愁的小船。

⑥这句是说夜雾沉沉,遮没了营垒的一半。

⑦女墙:城上带有垛口或射孔的蔽身小墙,俗称城墙垛。

⑧赏心:指赏心亭。《景定建康志》:“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是宋丁谓所建。淮水:秦淮河。

⑨酒旗:挂有酒招的酒店。戏鼓,演戏场所。甚处:何处。

⑩王谢:指东晋时王姓、谢姓两大望族,都住在乌衣巷。全句是说这里仿佛是王、谢两家比邻而居的乌衣巷。

寻常巷陌:平常的街道。这两句是说燕子不知道人事的变迁,仍然飞进了昔年是高门大宅而今已成为寻常街巷的房屋中。

【简说】

周邦彦的怀古、咏物词,都是有所寄托,不作泛语。本词亦是咏史之作。其中隐括古乐府及唐刘禹锡所作《石头城》、《乌衣巷》诗意而成。

首段“佳丽地”,点出金陵,“南朝盛事”,点出怀古。“山围”等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