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宋词三百首 > 第16章

第16章

【注释】

①向暝:指天色将晚。

②寒声:指雁鸣声。

③消夜永:消磨这长夜的光阴。

【简说】

先从气候、环境说起,这是时阴时晴的秋天,由于天已将晚,使得院落交得格外凄清冷寂,这又道出了作者内心的索寞之感。他伫立庭中,倾听天边有无雁鸣之声,这是希望雁儿能带给他一纸平安书信。由于云深,连雁影也看不到,那末雁儿传书的希望显然是落空了。

下片是写书信都无,只有借酒浇愁;但夜深酒醒,万籁俱寂,一灯相对,灯光将自己孤独的身影映照到墙壁上面。此时此刻,真有长夜漫漫、何以为遣的感叹。

拜星月慢

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①。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②,暖日明霞光烂③。水盼兰情④,总平生稀见。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谁知道、自到瑶台畔⑤,眷恋雨润云温⑥,苦惊风吹散。念荒寒、寄宿无人馆。重门闭、败壁秋虫叹⑦。怎奈向、一缕相思⑧,隔溪山不断。

【注释】

①秋娘:唐代女伶多以秋娘为名,后即以之作为**的通称。

②琼枝玉树:形容身态苗条、光润、洁白。

③暖日明霞:形容脸色红日彩霞般酥润。

④水盼:秋波似水;兰情:性情温馨如幽兰。

⑤瑶台:神话中天宫仙女居住的地方。

⑥雨润云温:形容情爱温柔炽烈。

⑦败壁:残破的墙壁。

⑧怎奈向:怎奈何。向,起增强语气的作用。

【简说】

周邦彦的词作以严谨精当的布局为人们所称道,《拜星月慢》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这首词上片的前五句,都是对环境氛围的渲染;月色暗淡的夜晚,更鼓频传,露水洗净空气中的清尘,在幽深的巷陌小院,栏杆外的青竹的缝隙中透出窗户里不断闪动的灯光,一切是那样的静谧,清幽。这些都是为与秋娘的会面所作的铺垫。“笑相逢”以下是描绘秋娘女的绝色姿容。作者遣词造句绝不步人后尘,而是刻意求新,以“琼枝玉树”形容婀娜的身姿,冰清玉洁的肌肤;以“暖日明霞”形容神采照人;以“水盼兰情”形容目光明澈、情蕴温馨,以“总平生稀见”作全面的总结,从而完成了对秋娘女姿容神态的勾勒,一位“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绝色美女便跃然纸上了。从上片的结构布局来看,先写路途,次写居处,再写会面,由远及近,步步推进,层次分明。在刻画秋娘形态时,也是先画其形,再描其性,最后加以总括,有条不紊。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说:“美成思力,独绝千古。如颜平原书,虽未臻两晋,而唐初之法至此大备。”这是对周词以思力安排取胜的特点的扼要概括。

词的下片首句“画图中,旧识春风

面”,是点化杜甫《咏怀古迹》“画图省识春风面”而成,一“旧”字,表示久闻其名,久见其像和渴慕已久,以突出对会面的惊喜、渴望之情。接着又用“雨润云温”来形容眷恋欢会的融洽亲密,含蓄别致,有新意。“谁知道”是惊喜幸遇,“苦惊风”是不曾料到,两句都写意料之外,但感情和结果上却是截然对立的,这种陡变,就是周济所讲的“加倍跌宕”。这种跌宕充分有力地表达了词人心理和感情上的剧烈变化。读者至此,方才发现,以上词文都是追叙,“念荒寒”以下,才是今日之苦状。这种化虚为实的写法,足见作者匠心。周济《宋四家词选》评论此词:“全是追思,却纯用实写。但读前片,几疑是赋也。换头再为加倍跌宕之。他人万万无此力量。”

洛阳春

眉共春山争秀①,可怜长皱②。莫将清泪湿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润玉箫闲久③,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注释】

①春山:春天的青山。

②皱:指皱眉。

③玉箫:管乐器,多用竹管作成,声音低婉哀怨。

【简说】

宋代陈鹄的《耆旧续闻》记载,这首词是周邦彦为汴京名妓李师师写的。周邦彦在徽宗朝中担任大晟乐正的官职。经常填写新词,自度新曲。通过作词制曲结识了名妓李师师。两人感情与日俱增。于是,周邦彦写了这首《洛阳春》(又名《一落索》),送给李师师,表达爱慕之情。

周邦彦写词,善于旧意翻新,可以从司空见惯的语句中挖掘出新意。首句“眉共春山争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