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这两句写自己在金陵城的西楼上纵目远眺秋天的景色。
②簪缨:古代达官贵人帽子上的装饰,用来把帽子固着在头上。这里的簪缨借指官僚、贵族。这两句是说靖康之难后,中原乱离,贵族士大夫们都奔亡逃难。
③收:收复。这句说几时能收复中原失地。
④倩(qiàn欠):请求。
【简说】
这首小词气魄极大,寄慨很深。“万里”两句,写夕阳西沉、大江奔流的壮阔气势,较之杜甫的“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不见逊色。“试倩”两句,与李白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手法很相似。他要托悲风向中原父老传达自己的忧国之泪,这是何等沉痛的语言。
柳枝
江南岸,柳枝①;江北岸,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恨分离,柳枝。酒一杯,柳枝;泪双重,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②,几时归?柳枝。
【注释】
①柳枝:歌唱时的和声,没有实际意义。
②长安:这里借指宋都汴京、百事违:事事不如意。一说妻子在家百事不顺心。
【简说】
这是一首民歌风格的词。词中“柳枝”是歌唱时的和声,本没有实际意义。但在这首词中,它是一种符号,翻腾起我国古诗文的积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春风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引发出了读者的种种情思:失意、感伤、离别、相思。六个“柳枝”穿插在词中,补出了未言之言,填足了不情之情,给全词增加了感人的力量和和谐的韵律。上片写离别,“江南岸”、“江北岸”,路途迢远;折柳送行人,更添几分缠绵。下片写盼归:“酒一杯”、“泪双垂”、“几时归”,借酒浇愁,愁更愁,唯盼亲人早日归,宁愿此去长安百事违。整首词写妇女送别亲人、切盼早归的情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妇女们重视爱情、蔑视富贵官职的态度。用语简练却掷地有声。是宋词中不可多得的仿民歌作品。窃杯女子一首
窃杯女子,宋代一民间女子,生平事亦不详。
鹧鸪天①
月满蓬壶灿烂灯②,与郎携手至端门。③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酒饮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④,窃取金杯作照凭。
【注释】
①这首词的来历:《宣和遗事》载,宋徽宗宣和年间,适逢元宵佳节,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常。皇帝特准京师官宦之家的女子进宫观灯,并各赐御酒一杯,不料一女子饮酒之后将一御制金杯装在怀中,被宫中卫士发现,押到皇帝面前听候发落。这女子也不辩白,只索笔墨挥笔写下了这首《鹧鸪天》。徽宗读罢此词,将金杯赏给她,并派卫士送她回家。
②蓬壶: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③端门:宫廷的正门。
④翁姑:指公婆。
【简说】
这首词写得活泼、清新,颇有谑趣。常以词林逸事流传。上片写上元观灯盛景及家人离散的原因。“月满蓬壶灿烂灯”概括了灯会华丽辉煌之盛。“贪看”、不觉”句,天真率直地写出了与丈夫因观灯而走散的事实。下片写窃杯的原因。天快亮了,皇恩赐酒,“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一个难得出门,贪看热闹,又恐公婆斥责的聪明少妇跃然纸上。这首词语言朴素通俗,近于口语。但因内容与措词的巧妙,使得它免于俚俗之讥,得以久传。这正谓“经意而不经意”,“不经意而经意”之作了。无怪乎徽宗皇帝看了此词,不仅没有责罚她,反而将金杯送给了她,并派卫士送她回家呢。赵桓(一首)
赵桓(1100——1156),即宋钦宗,北宋皇帝,徽宗之子。宣和七年(1125)金兵大举进犯中原,赵桓接受父亲徽宗的**,改元靖康,在位一年零四个月。靖康二年(1127)金兵再度南下,攻破汴京,赵桓与其父徽宗一同被俘北遣,被金人押至五国城(黑龙江依兰),后死于是地。
眼儿媚
宸传四百旧京华①,仁孝自名家。一旦奸邪,倾天坼地③,忍听琶③。如今塞外多离索④,迤逦远胡沙⑤。家邦万里,伶仃父子⑥,向晓霜花。
【注释】
①宸传四百:指皇家四百口子孙。宸,屋霤,指帝王宫殿,又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
②倾天坼地:天翻地裂惧,开裂。
③:弹奏。
④离索:离群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