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宋词三百首 > 第20章

第20章

方了,不插花也罢,免得勾起乡思,杜甫时,有“感时花溅泪”的诗句。清照感时,提出“花莫笑”的无理要求,借以掩饰“人欲泪”的愁恨情绪。“花笑白发人”(武元衡诗),“白发戴花君莫笑”(欧阳修词),词笔一再跌宕,清照从花笑,想到人老,从人老想到春老,逼出精采的结句“可怜春似人将老”。春老喻春意阑珊,象征**日非。与开端点出“永夜恹恹”相呼应;与作者另首《临江仙》词句“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一联相契合。明是伤春,实是伤时。“可怜”二字,把春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绾连在一起。清照此时的亡国哀思,已和北宋人民的思想感情融合为一了。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①,玉炉沉水袅残烟②,梦回山枕隐花钿③。海燕未来人斗草④,江梅已过柳生绵⑤。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释】

①淡荡:即澹荡、骀荡、或淡沲,形容春光的融和恬缓。

②沉水:香名,又称沉香。

③山枕:两头高中间凹的枕头。古人多用高枕。隐:凭倚。花钿:妇人金花头饰,这里作妇女代称。温庭筠《菩萨蛮》:“山枕隐浓妆,绿檀金凤凰”言美人凝妆,凭枕而卧。

④海燕:燕子远从海上来,称海燕。斗草:宋代妇女春时郊外作斗百草游戏,见《荆楚岁时记》、《梦梁录》、《红楼梦》第62回。

⑤江梅:生于江岸的野梅,春时开花。柳生绵:柳树暮春飞絮。

【简说】

这首词,作者以外物形象刻画人物彤象,以具体的艺术意境体现抽象的内存情思,这里是一位感春的少女。

上片一句起氛围,二句作烘染,三句出人物。先报节序,进写闺中,引出人物。几个和谐和形象,环境,景物,描画一个凝妆倚枕,半日向出神的少女形象。下片,又用几个形象透露少女的感春衷曲。第一层:海燕经春来归;女伴逢春斗草。宋时妇女踏青,往往出草相赛。她们不仅赌斗灵慧,还有占卜命运的意思。这一女子感到寂寞。第二层:野生的梅子熟透落地了。指少女已届摽梅年纪(见《诗经·摽有梅》),盼望未婚男子前来提亲。柳树的种子已飞散如絮了,春天将去,年华难驻,这一女子还无所寄托。第三层:妇女闺中的唯一娱乐是荡秋千。“秋千”是少女青春的象征,谁知暮春天气阴晴不定,“淡荡春光”刹时变作“黄昏细雨”。秋千已湿,不能再荡。少女年华一逝无还,这意境和欧阳修词“乱红飞过秋千去”(《蝶恋花》)相近,让我们在意境和形象中品其韵味吧。

浣溪沙

髻子伤春懒更梳①,晚风庭院落梅初,淡云来往月疏疏。玉鸭

熏炉闲瑞脑②,朱缨斗帐掩流苏③,通犀还解辟寒无④?

【注释】

①髻子:梳在头顶上的以结。②瑞脑:一名龙脑。其香以龙脑木蒸馏而成。通称片脑,冰片。闲瑞脑:意谓不熏香而闲置。

③朱樱:桃色。斗帐:小帐形如覆斗。流苏:排穗,即下垂的丝缕。吴语谓“鬚头”,掩流苏:意谓不睡觉。④通犀:即通天犀。角上有一白缕直上到尖端,故名,传说它有灵异,多有把犀角悬于帏帐,称镇帏犀。《开元天宝·遗事》:“开元二年冬至,交趾国进犀一株,色黄如金,使者请以米盘置于殿中,温温然有暖气袭人,上问其故,使者对日:“此辟寒犀也。顷自隋文帝时,本国曾进一株,直至今日”。

【简说】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云:“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这话不错。像这首词与上前《浣溪沙》相似,皆以和谐的词境,表达人的内在情绪,为婉约词的正品。这首词开头提出“伤春主题,现出闺中人物,古代妇女梳妆是不可少的功课,代表她对爱情的珍视;对人生的严肃态度。“女为悦已者容”,不梳妆就是失去了悦已之人,伤春的根源在此,接下二句从户外景言情:晚风,落梅暗示年华难驻;淡云疏月象征迷茫的心境与淡淡的哀愁。情景兼至,情随景生。下片以室内物言情:不熏香,不睡觉,心灰意懒,但忽然看见帐角的辟寒通犀,难道它真正能暖气袭人、融解我的心头寒冷么?这一结,陡生新意,以细致的心理活动写尽闺情,曲折含蓄,婉约清丽,无怪清谭献《复堂词话》赞日:“有唐调”。的确女词人学到了以含蓄、浑融的笔意言情的唐音。

孤雁儿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①,说不尽、无佳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