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音信。
冲冠发:指头发直竖能把帽子顶起来,形容愤怒到极点。
中天:这里指天空。
【简说】
本词大约写于绍兴八、九年间,作者任四川安抚制置使。词的上片写北宋范仲淹、韩琦长期守卫边疆,抵御西夏的侵扰,如今已被金兵占领;下片写爱国志士因南宋朝廷主和,不能实现收复中原的满腔悲愤。词的风格沉郁悲壮。赵鼎(一首)
赵鼎(1085~1147),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解州(今山西闻喜县)人。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进士。绍兴初累官签书枢密院事,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是南宋名臣,与李纲、张浚先后居相位,竭力主战抗金,后遭秦桧排挤;忧愤**,遂不食而卒。
赵鼎的词作不多,现存仅四十多首,但词中反映了故国山河不堪回首的哀思和抗战抱负难以伸展的悲愤。词的风格比较柔婉。所著有《得全居士词》。
满江红
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江口作①
惨结秋阴②,西风送、霏霏雨湿③。凄望眼、征鸿几字④,暮投沙碛⑤。试问乡关何处是⑥,水云浩荡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无中⑦,遥山色⑧。天涯路,江上客。肠欲断,头应白。空搔首兴叹⑨,暮年离拆⑩。须信道消忧除是酒,奈酒行有尽情无极。便挽取长江入尊罍,浇胸臆。
【注释】
①丁未:即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仪真:在江苏省仪真县。
②结:凝聚。
③霏霏(fēi非):形容下雨细密。这句说,阴沉惨惨的天空,刮起的秋风夹带着迷迷细雨,把地上都沾湿了。
④征鸿:飞归的大雁。几字:鸿雁成群飞行,在天空结成人字形。
⑤沙碛(qì泣):荒漠。杜甫《送人从军》:“今君渡沙碛,累月断人烟。”
⑥乡关:作者家乡在山西省闻喜县,已被金兵占领,现在避乱南方,故说那里是自己的家乡。
⑦一抹:这里指涂抹一笔。
⑧遥山色:指远山一片青色。
⑨搔首:指人心烦急时用手搔头。兴叹:发出叹息。
⑩离拆:分散开。这两句是说,纵然知道酒能消忧,但自己胸中郁积的忧愁,又非饮酒所能解除。
酒行:即行酒,酌酒相饮。
挽:牵引。长江:指长江水。尊罍(léi雷)。古代盛酒的器具。
【简说】
本词作于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是年,金兵大举南侵,北宋灭亡,中原大乱。宋高宗即位后,无力抵抗。九月,作者避乱南渡至仪真,对国破家亡,感慨深沉,写下这首凄婉,悲愤的词作。词的上片写秋风细雨中想念被金兵占领的故乡;下片写作者在旅途中想起**艰危、壮志难伸,要借酒浇愁的痛苦、悲愤的心情。词的表现手法比较委婉、含蓄。向子(二首)
向子諲(1085~1152),字伯恭,自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高宗时任徽猷阁直学士,知平江府。有《酒边集》。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①道中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②。同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③。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④。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⑤。
【注释】
①鄱阳:今江西波阳县。
②易水寒:易水是水名,源出今河北易县附近,是战国时燕国的南面疆界。这里以“易水寒”暗喻北方沦陷。
③同云:亦作“彤云”。指下雪前遍布天空的阴云。三关:泛指小原关塞。这两句说遥望阴云
深处的北方关塞,只见连绵不断的山脉,使人肠断欲绝。
④这三句是说要使“天老”、“海翻”是不容易的事,但要消除此恨(指亡国)则更为困难(指收复失地)。
⑤遣使问平安:高宗建炎三年(1129)五月,以洪皓为大金通间使。绍兴二年遣潘致尧等为金**前通问使,附茶、药、金币进两帝(指徽、钦二宗)。绍兴四年遣章谊等为金国通问使。鸾辂(lù路):指帝王所乘之车,这里借指两帝。鸾:鸾铃。辂:驾车之横木。这两句是说经常听说朝廷派遣使者刘北方去向两帝问候,什么时候他们才能返回南宋呢?
【简说】
绍兴乙卯是高宗绍兴五年(1135),这时由于名将岳飞,韩世忠等屡次击败金及伪齐的军队,南宋的军事形势显得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