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允文率兵在采石矶(今安徽马鞍山市长江东岸)大败金军。作者在宣城(今安徽宣城县)闻讯后,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词篇。
上片写听到捷报后的喜悦心情。“雪洗虏尘静”这起首一句,概括了采石矶一战的伟大胜利,不仅打败了敌人,而且也洗刷了长期羞辱人们的“靖康之耻”。胜利的精神笼罩全篇。接下来的“湖海平生豪气,关塞如今风景,剪烛看吴钩”等句,则是作者在这种胜利精神鼓舞下而发出的为国从戎,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下片借怀古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虞允文战绩的赞美,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要效法英雄人物,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何等豪迈,激烈,读之令人感奋不已。
此词的主题是一曲豪迈悲壮的胜利赞歌,但作者并没有直接描绘战争的壮观,而是通过写景、抒情、借古颂今等手法,热情洋溢地讴歌了战争的胜利,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心中的爱国豪情,在艺术构思上可谓别具一格。李处全(一首)
李处全(1134~11**),写粹伯,徐州丰县人。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进土。曾做过殿中侍御史和袁州(今江西),处州(今浙江丽水县)等地方官。他的词作不多,但也有少数词作表现了抗敌爱国的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所著有《晦庵词》一卷,共四十七首。
水调歌头冒大风渡沙子①
落日暝云合②,客子意如何③。定知今日,封六巽二弄干戈④。四望际天空阔,一叶凌涛掀舞⑤,壮志未消磨。为向吴儿道,听我扣舷歌。我常欲,利剑戟⑥,斩蛟鼍⑦。胡尘未扫⑧,指挥壮士挽天河⑨。谁料半生忧患,成就如今老态,白发逐年多。对此貌无恐,心亦畏风波⑩。
【注释】
①沙子:疑即沙水,今称明河。
②暝云:黄昏的乌云。
③客子:作者自称。
④封六巽二:唐代牛僧孺《玄怪录》载:萧志忠欲出猎,群兽求哀于山神,云:“若祈封六降雪,巽二起风,即不复游猎矣”(引自《太平广记》卷四百四十一)。封六、巽二:古代传说中的雪神和风神。
⑤掀舞:指小船随波动荡。
⑥利剑戟:使宝剑和长矛发生作用。
⑦斩蛟鼍:把蛟龙、扬子鳄都杀掉。这里以蛟鼍比喻金统治者。
⑧胡尘:指金统治者占领的地方。
⑨挽:牵引。天河:即银河。
⑩风波:水上的风波。这里比喻国势的动荡不安。
【简说】
本词写作者在途中冒大风浪渡河的感受。词中深刻地表现了作者要一扫胡尘的爱国思想感情。但是朝廷主和派掌权,抗敌抱负不能实现。词的最后写自己不怕白发增多,只担心**的动乱,反映了作者爱国壮志得不到伸展的愤慨和忧愁的心情。辛弃疾(三十首)
辛弃疾(1140~1207),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后自号稼轩居士。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时(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他毅然投身于战斗,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队伍,在济南以南举起了义旗,随即又率领队伍加入了以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担任“掌书记”之职,掌管书檄文告。
在完颜亮被部下所杀,金兵北还后,辛弃疾向耿京建议去与南宋取得联系,以便配合作战。高宗绍兴三十二年正月,耿京派贾瑞、辛弃疾等南下。在他们离开后,起义军中发生了变故:叛将张安国暗害了耿京,投降于金,起义军大都被遣散。辛弃疾等在北还途中(海州),得知张安国叛变及已被金政府任命为济州(今山东巨野)知州的消息,就约了起义军五十多人骑**至济州,闯入张安国营中,把他绑在马背上,并宣称大军即将来到,劝大家起而反正,当场响应的有万余人。辛弃疾带了这上万人马南下。
辛弃疾回南方后,南宋朝廷任他为江阴签判。次年即孝宗隆兴元年(1163),主战派张浚被起用,由于符离之战失’败,主和派在政府支持下罢张浚、撒战备。辛弃疾曾在1165年上《美芹十论》,建议朝廷积极备战,待机收复失地,但未被重视。几年匆匆过去,他又于1168年被授以建康府通判这一闲职,这时他心情之沉重亦可想见。
在1170年,辛弃疾曾向南宋抗金名相虞允文上《九议》,提出有关恢复中原的建议,极言抗战之必要。这以后,他曾在江西、湖北、湖南等地任地方官。自1182年到1203年,这段时期主要退居上饶家中。
1203年夏,辛弃疾被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