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宋词三百首 > 第27章

第27章

》:“石头城在建康府上元县西五里。诸葛亮谓吴大帝曰:‘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这两句是说昔年在此建都的六朝,如今又在何处呢?(指都已覆亡)登高望远,不胜兴亡盛衰之感。句意来自李商隐《咏史》诗:“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

⑥陇上:泛指中原一带。乔木:高大的树木。《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后来往往以故国乔木并称。或以乔木代表故国。这三句是从眼前的斜阳归鸟,想到陷入敌手的中原故国。

⑦喷霜竹:吹笛。霜竹:寒笛。马融《长笛赋》:“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伐竹未及已。”这两句是说帆船西去,船上有人在吹笛子。

⑧安石:即东晋谢安。哀筝曲:东晋孝武帝嫉谢安功高。桓伊在宴会上歌怨诗:“为君既不易,为臣良独难,忠信事不显,乃有见疑患……”谢安听后泣下,孝武帝则甚有愧色。见《晋书·桓伊传》。这五句写谢安虽退隐东山、下棋捎遣而仍关心**,帮助子侄辈在淝水之战获得胜利。也曾因功名太盛而受到皇帝的疑忌。

⑨杯中绿:指杯中绿酒。

⑩这两句用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诗》:“高浪垂翻屋,崩崖欲压床。”是以怒浪翻屋比喻世途险恶。

【简说】

这首词约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左右,这时他正任建康府通判。南来已有七年。眼看隆兴和议(11**)之后朝廷苟安、不思恢复、自己所上《美芹十论》中的收复中原之策,亦被搁置。史致道是主张抗战的人物,曾向高宗上《恢复要览》五篇,辛弃疾对他是很为推重的。

上片以危楼所见的山川形胜、斜阻归鸟,引出兴亡满目的感慨。下片借用谢安指挥儿辈破贼及善处君臣之间二事,对史致道表示推重,同时也有所期望。

太常引建康中秋为吕叔潜赋①

一轮秋影转金波②。飞镜又重磨③。把酒问姮娥④。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⑤。

【注释】

①建康中秋:约为作者第二次在建康做官时所作(淳熙元年,一一七四)。吕叔潜:名大虬,见陈岩肖《庚溪诗话》卷下。

②金波:指月。

③飞镜:指月。这句说月儿象重新磨过的铜镜那样明亮。

④姮娥:即嫦娥,月神。

⑤婆娑:即扶疏,形容枝叶纷披。桂婆娑:指月中桂影扶疏。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简说】

这是一首中秋词。上片问月。

问为何白发早生。这与陆游《长歌行》中“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的句意相似,是由于功业未就、白发欺人而感到十分忧虑。下片写乘长风、上月宫,斫去树影婆娑的桂树,使人间清光更多。这里是有所寓意,如周济就说:“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而已。”(《宋四家词选》)则斫桂乃是暗喻去除朝廷奸邪之辈。

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①

望飞来、半空鸥鹭②。须臾动地鼙鼓③。截江组练驱山去④,鏖战未收貔虎⑤。朝又暮。诮惯得⑥、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⑦。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⑧。人间儿戏千弩⑨。滔天力倦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⑩。堪恨处。人道是、子胥冤愤终千古。功名自误。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注释】

①叶丞相:即叶衡,字梦锡。孝宗淳熙元年春叶衡自建康被召至临安,为右丞相,次年秋罢相。辛弃疾是由叶衡推荐而被孝宗召见,任仓部郎官。本词应是辛弃疾到临安后所作。

②这句是以鸥鹭来形容汹涌而至、上下四溅的白色浪花。

③须臾:一会儿。鼙(pí皮):古代军中所击的小鼓。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这句写涛声如同万人击鼓,震动大地,转眼间滚滚而来。

④组练:古代乘车的战士用阔带(组)缀甲,称“组甲”;步行的战士用白练缀甲,称“练甲”。见《左传·襄公三年》。组练连用,本指白色服饰的军队,这里指白浪。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鹍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这句说江水被拦截,浪花犹如千军万马涌过山头。

⑤鏖(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