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见《汉书·苏武传》。《文选》载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两句是说李陵送别苏武,别后回头看看两人同游的河桥,想到将和苏武相隔万里,永远地分别了。
⑨壮士:指荆轲。未彻:没有结束。《史记·刺客列传》载燕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出使秦国,准备行刺秦始皇。临行时太子丹等都著白衣戴白冠送行,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三句写燕太子丹在易水边上和荆轲诀别,荆轲唱的是一去不返的悲歌。
⑩还:如果。如许恨:指以上那许多离别恨事。这四句联系起首说啼鸟有知,亦当啼血,则我的别恨,可以想见,但又有何人来与我一起以酒销恨呢?
【简说】
本词借古代许多离别之事概括出蕴蓄着无限血泪的家国之恨。以暮春季节引人思念家国的几种啼鸟作为发端;末尾又以不知别恨的啼鸟作结,再一次衬托出国仇家恨的深重。
上片主要写汉代王昭君的辞别汉宫和陈皇后的退居冷宫,而以鹈,鹧鸪、杜鹃等啼鸟作为陪衬,反映出远嫁和幽居的愁怨。下片借李陵别苏武、荆轲别燕太子来寄托自己南归以后报国无路的心情。主要是以此抒发那“旧恨春恨流不尽,新恨云山万叠”(《念奴娇》)的国仇家恨,词意至此显得悲壮激昂,读后使人十分感奋。
木兰花慢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诗特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①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②。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③,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④,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⑤。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⑥。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⑦。
【注释】
①《天问》:《楚辞》篇名,其中向“天”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屈原所作。天问体即采用《天问》的形式。
②可怜:可爱。悠悠:遥远。晋张华《励志诗》:“大仪斡运,天回地游。”《文选》注引《河图》曰:“地常移动而人不知,譬若闭舟而行,不知舟之运也。”起首三句问月儿的去处,说明作者对月球运行的注意。
③天外:指茫茫宇宙。汗漫:广阔无边际。
④飞境:指月亮。《天问》中问到缚住天的绳子,另一头系在那里?这句意思同此。
⑤谓:据说。无由:无从,没有门路。恍惚;模糊隐约。这五句是听说月儿运行要经过海底,深怕鲸鱼横冲直撞,把月中宫殿破坏掉。
⑥故堪:本来能够。云何:为什么。解沉浮:识水性。玉兔:《天问》说:“顾菟在腹”,即兔子在月亮腹中。这两句是说只知虾蟆能浮水,为什么(当月儿经过海底时)兔子也会沉浮于水中(指兔子是陆生动物,入水即死)。
⑦若道:假如说。无恙:安好无损。如钩:指缺月。
【简说】
这是作者中秋之夜饮酒到天将亮时的送月词,并模仿《天问》的格式提出了六个问题:
一问月儿悠悠,向何处去?
二问是否另外还有人间(地方),在那里这时(指地球上天快亮时)才见到月儿出现在东边?
三问天外(指宇宙)广阔无边,浩浩长风将把月亮吹到那里去?
四问月儿如镜,又是谁把它系住?嫦娥不嫁,又是谁把她留在月》
五问月中玉兔为什么能象虾蟆般地在海水中沉浮?(上文有月经海底之传说)
六问假如它们都安然无事,那末为何圆月又渐渐变成了一钩残月呢?
从这些提问中,表现作者对有关月亮的传说抱有一些怀疑,但又得不到解决。
鹧鸪天代人赋
陌上柔条初破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①。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野荠花。
【注释】
①些(sā);句末语气助词。
【简说】
这首词写江南农村而又有所寄托。上片写陌上桑树已经发芽,邻家也孵出了蚕种。绿草映着黄犊,红日照着乌鸦,构成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下片写远近的山峰、弯曲的道路和清澈的溪流。路边青旗招展,这儿是卖酒的人家。最后两句,是由溪头荠菜花想到城中的桃李花,显然有很深的寄托:生长野外的荠菜花活力如此旺盛,而城中的桃李花却禁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