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宋词三百首 > 第33章

第33章

在他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都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士大夫却只顾宴安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有着进一步的发展。

姜夔的著名词作如《扬州慢》、《八归》、《点绛唇》、《暗香》《疏影》、《鹧鸪天》和《长亭怨慢》等,有的是抒写家国之恨、有的自抒襟抱、也有些是描绘恋情的,它们能从各个角度体现出姜词独具的艺术特征。宋末张炎提出“清空”两字来概括姜词的风格特色,并说“姜白石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词源》)这也即是说,在姜词中,作家风格的个性特征是表现为词人忧国感时、高洁清旷的思想倾向,还表现为托物比兴、想象丰富的描写手法以及凝炼灵动、响亮自然的语言特点。

在南宋词坛,姜夔是与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作不仅影响了宋末的王沂孙、张炎等人,而且还下开朱彝尊等浙派词人,在宋词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有《白石词》,其中有十七首词附有旁谱,这是宋词中仅存的乐谱。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①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②黄昏雨。第四桥边③,拟共天随④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注释】

①丁未:即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吴松:即今吴江。本年春,姜夔曾由杨万里介绍到苏州去见范成大。

②商略:评论。这里指遥望山峰,雨意很浓。

③第四桥:指吴江城外的甘泉桥。郑文焯《绝妙好词校录》。“宋词凡用四桥,大半皆谓吴江城外之甘泉桥……《苏州志》:甘泉桥旧名第四桥。”

④天随:晚唐陆龟蒙字鲁望,自号天随子。居松江甫里。作者常以陆龟蒙自比:“三生定是陆天随,又向吴松作客归。”(《除夜自石湖归苕霅》)

【简说】

燕子春来秋去,雁儿秋来春去,随云来往,飘流不定,这是作者以燕、雁自比。他的《一萼红》云:“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便是最好的本证。接着形容山雨欲来之时,数峰似相低语,是拟人化的写法。下片推许陆龟蒙,并想和他结邻,借此揭出怀古之情,最后通过残柳道出无限沧桑之感。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肥水①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②。梦中未比丹青见③,暗里忽惊山鸟啼④。春未绿,鬓先丝⑤。人间别久不成悲⑥。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⑦。

【注释】

①肥水:源出安徽合肥县西南紫蓬山,北流三十里分为二:一条东流经合肥入巢湖;一条西北流至寿州入淮水。见《嘉庆一统志》。

②种相思:种下相思之情。“种”字本与相思树相关,这里是引伸。

③丹青:泛指画像。见:同“现”,显现。这句是说梦中所见未必比画像真切。

④这句是说啼鸟把他从梦中惊醒。

⑤春未绿:本词作于正月,这时气候很冷,草未发芽,所以说春未绿。鬓先丝:鬓发先已成为细丝,指衰老。

⑥这句是说离别时间一长,内心反而逐渐麻木,倒不感到悲哀了,这是极其深刻的体会。

⑦红莲:指灯。欧阳修《蓦山溪》(元夕):“纤手染香罗,剪红莲满城开徧。”两句是说谁使两人在每年元宵灯节之夜,各自默默沉思,在心头重温当年相恋的情景。

【简说】

这是一首恋情词,作者通过元夕一梦诉述他的思恋之情。他写本词是在宁宗庆元元年(1197),时年四十多岁,距离两人初见已有二十多年,但记忆之中她的形象仍是十分鲜明。在上年的《江梅引》中,他说:“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可见她是经常入梦的。但事实上两人已是不可能相会:“朱门深闭,再见无期。”(《月下笛》)本词所流露的伤感和悲思就为此而发。

踏莎行

自沔东①来,丁未元日②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③。分明又向华胥见④。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⑤。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⑥。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⑦。

【注释】

①沔东:唐,宋时州名。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