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湖北武汉市。
②丁未: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元日:年初一。
③燕燕、莺莺:指作者所恋的女子。
④华胥:传说之中的国名。《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之国。”后因此将华胥作为梦境的代称。这三句写恋人入梦。
⑤争得:怎得。薄情:薄情郎,即指作者。这两句追忆梦中恋人诉说别后相思之情。
⑥针线:指亲自缝制的活计。郎行(háng杭);郎边。这三句写梦醒后遥忆她别时赠送亲手做的活计,别后又亲自作书相寄;想象她的魂魄追随于情郎左右。这里暗用“倩女离魂”事:陈玄祐《离魂记》叙唐代张镒之女倩娘与表兄王宙相恋。后镒将女许配别姓,王宙悲恨赴京,倩娘因而卧病闺中,其魂魄化形为人,随宙至四川,生二子。五年后夫妇归宁,病中的倩娘闻讯出迎,两女翕然合为一体。
⑦冥冥:遥空。这两句以皓月千山衬托恋人离魂于夜里寂寞归去,同时又暗示了作者的相思之情。
【简说】
本词亦是恋情之作。上片描绘梦中与恋人相会。下片揣想恋人的相思之情。结尾以凄寂无人的月下千山来点出词人孤独的心境。用一“冷”字将自然界的静态转化成词人缠绵**的情意;显示出作者对语言运用方面是既富于暗示性而又极其凝炼。
齐天乐
丙辰岁①与张功父会饮张达可②之堂,闻屋壁间蟋蟀有声,功父约予同赋,以授歌者。功父先成,辞甚美。予裴回末利花间③,仰见秋月,顿走幽思。寻④亦得此。蟋蟀,中都⑤呼为促织⑥,善斗。好事者或以三二十万钱致一枚,镂象齿为楼观以贮之⑦。
庾郎先自吟愁赋⑧。凄凄更闻私语。露湿铜铺⑨,苔侵石井,都是曾听伊处⑩。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西窗又吹暗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豳诗漫与。笑篱落呼灯,世间儿女。写入
琴丝,一声声更苦。
【注释】
①丙辰:宁宗庆元二年(1196)。
②张功父:即张镃,张俊之曾孙。有《南湖集》。达可或系功父之昆季。
③裴回:即徘徊。末利花:即茉莉花。
④寻:不久。
⑤中都:指北宋汴京。
⑥促织:即蟋蟀。《汉书·王褒传》:“蟋蟀俟秋吟。”师古注:“蟋蟀,今之促织也。”
⑦象齿:象牙。这句是说将象牙雕镂成楼台来贮放蟋蟀。
⑧庾郎:指庾信。《愁赋》:庾信所作。宋人有记载。刘辰翁《须溪词》中《兰陵王》(送春):“更江令恨别,庾信愁赋。”此赋今已不传。
⑨铜铺:铜制的铺首(装在门上用以衔住门环)。这句是指露水沾湿了大门上的铜铺。铜捕、石井都是借以泛指人家的庭院篱落。
⑩伊:即蟋蟀。这句是说屋外院落中,处处能听到蟋蟀的鸣声。
两句说闺中思妇听见鸣声,无法入睡,起来寻觅纺织的机杼。
屏山:屏风。
砧杵:衣用具。这两句是说蟋蟀的鸣声为什么经常断断续续地和衣声唱和呢?
候馆:郊外的宾馆。离宫:帝王行宫。这三句是说秋夜月下,在客舍、行宫中听到蟋蟀鸣声会引起无限悲思。
豳(bīn宾)诗;指《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漫与:随意成篇。这句说将蟋蟀写入了诗篇。
这两句描写儿童夜里点了灯到篱边井旁去捉蟋蟀时的情态。
琴丝:指乐曲。
【简说】
小序指出本词是赋蟋蟀之作,也即通过蟋蟀哀音抒发个人愁思,慨恨统治者“玩物”丧国。
上片先点出“愁”字,并以吟诗声、私语声、机杼声来形容蟋蟀声。“西窗”句承上接下,再用雨声、砧杵声、琴声来比喻蟋蟀声。候馆、离官,是进一步刻划怨思,而篱落儿女的笑乐,更反衬出词人内心的凄苦。
本词善于运用虛字以使前后两句互相呼应,如“先自”和“更闻”。换头“西窗”句联系上下片词意,在句中使用“又”字使句意显得更为灵活。
念奴娇
予客武陵①,湖北宪治②在焉。古城野水,乔木参天。予与二三友日荡舟其间,薄③荷花而饮。意象幽闲,不类人境。秋水且涸,荷叶出地寻④丈,因列坐其下,上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