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宋词三百首 > 第40章

第40章

酣,指朝廷召宴。燕山雪,写四周环境。这时正当结了冰的河上冻月一轮,拂晓的陇头白云齐飞。

⑦投老:垂老。残年:晚年。方回:贺铸字。黄庭坚诗:“解道江南肠断句,世间惟有贺方回。”(《寄方回》)这里作者是以贺铸自比。这两句是说自己已是垂老余年,隐居江南,又有谁念及我呢?这个“我”代表江南遗民。

⑧这两句说西湖柳绿,南归的雁儿已往北飞,而人(指陈允平)却未南归。

⑨关情:关心。这两句用陆凯寄赠范晔诗意(“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而又有所不同,照字面看是说相思之深,即使折尽梅花也难以表达,言外之意怀疑对方不知是否还有故国之思。

【简说】

作者在宋亡后隐居不仕,以“无所责守而志节不屈著称。”(王行《题周草窗画像卷》)对于陈允平的被召北上,心中感慨很深,在词里也多所透露。如秦关汴水,都是北宋旧地,而如今,却已人事全非了。至于“谁念方回”、“人未南归”、“难寄相思”,都含有难言之意,亦即对陈允平的仕元有所指摘。

闻鹊喜

吴山观涛①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雪山龙起蛰②,快风吹海立③。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④。白鸟明边帆影直⑤,隔江闻夜笛。

【注释】

①吴山: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东南,俗名城隍山,一面临钱塘江,一面靠西湖,为杭州的名胜。

②鳌戴雪山:相传渤海中有五座神山,即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根底互不相连,常随潮水上下往还。于是玉皇大帝便令神仙派五个巨鳌(大龟)去用头顶住大山,六万年交班。龙起蛰:过了冬眠时期,龙开始活动。

③快风:大风。

④杼:织布梭子。

⑤明边:明处。

【简说】

这是一首歌咏钱江大潮的佳作。钱塘大潮,以其排山倒海的气势,雪崩海啸的宏壮景象激动着一代又一代的墨客骚人。宋代的潘阆、苏轼、辛弃疾都曾面潮放歌,佳作比比皆是。周密的这首小令,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洗练别致的构思占有一席之地。

吴山面临钱江,背靠西湖,危峰**,景色壮丽。立于山颠观潮,居高临下,远天碧水,排山雪浪一览眼底,比之江堤观潮,别有一番情趣。这个独特的艺术视角为全词创设了独特的艺术境界。

词的上片写潮欲来和潮来。首两句说钱江秋水是“天水碧”染成。唐韦庄《谒金门》有“染就一溪新绿”佳句,这里是化用。这两句写出潮来前波平浪静,天水一色的优美景象。接下两句,以丰富的想象,洗练形象的语句,摇动如椽之笔,挥洒出一幅钱塘大潮的壮丽景象。海潮汹涌,排山倒海,万雷轰响。雪浪滔天,作者连用三个形象的比喻,把钱江大潮的特点、气势描画得有声有色,令人惊心动魄。

词的下片写潮过后江上的景象。“数点”以下三句,分别描写远处、高处景色。因天色渐晚,又雾霭笼罩,又是远眺,故山峰成点。下面如只写烟笼也就是陈套了,词人接着以“青滴”写出潮后群峰的特有景色,意即喷溅的潮水把山峰都洗过。这是联想。反衬出潮水之高大。“一杼霞绡红湿”亦同出一辙,红霞都被潮水打湿了,可以想见这来潮是何等汹涌澎湃。这两句明写潮后江上瑰丽景象,实写潮之气势,是方才大潮惊魂裂胆感觉的延伸。“白鸟,’句是从远看转为俯看,以鸥追帆影写潮后江上的宁静,“帆影”一写船远去,二暗示天色更晚。“隔江闻夜笛”才不令人显得突兀。结句以静结动,收束全篇。景中有人,景中有我,极有余韵。隔江而能听到缥缈悠扬的笛声,江水之静,群山之静可说无以复加。而静夜的笛声和轰雷的巨响形成的强烈反差,给人印象之深可说难以磨灭。邓剡

邓剡(1232~1303),字光荐,号中斋。一号中甫,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景定三年(1262)进士,做过礼部侍郎。临安陷落,转徙海南,坚持抗元斗争。1279年崖山(广东新会县南大海中)兵败,投海未死。被俘后与文天祥一同北遣,至南京放还,终不屈节。工诗词,其词多表达国破家亡之凄苦,词风悲壮,今传《中斋词》。

唐多令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①。堪恨西风吹世换②,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③,乌衣日又斜④。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

【注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