鲈⑤,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⑥。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⑦。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⑧。
【注释】
①太湖:在江苏、浙江之间。短棹:这里指小船。两句是说自己平生曾几次泛舟经过太湖。
②愁与水云多:指自己的愁恨象湖云湖水那样多。这两句自问为何如今重来此地,但觉愁思无穷(暗指中原沦陷的国仇家恨)。
③老:终老。渔蓑:渔钓之事,即隐居江上。这三句说遭逢国难后,本想收起长剑,退隐江上。
④银:银印。艾:如艾草般的绿色丝带(用来拴印)。**:山谷,泛指山水。蹉跎:光阴虚度。这两句是说掌管印信本不是我的事(即无意仕途)。想寄情山水,也因被琐事耽误而未能成行。
⑤鲙(kuài快):通“脍”,把鱼肉切细。鲈鱼:是松江名产。
⑥岂谓:难道说。两句是说自己虽本生长在太平之世(指北宋未亡时),难道说到今天才了解什么叫做战争吗(指早就注意及此)。
⑦三江:太湖支流有吴淞江、娄江、东江。挽天河:卷起天河之水(用以洗净甲兵)。暗指休战。杜甫《洗兵马》诗:“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这三句是说要倾三江之浪,净洗千里边境,即决定要北上收复失地,决不能休战求和。
⑧霄汉:高空(指朝廷)。两句隐指朝廷无意北伐,空使志士垂泪。
【简说】
据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高宗绍兴年间有人在吴江长桥上题词一首(即本词),不写姓名。以后这首词传入官内,高宗派人大力查访。秦桧请高宗降黄榜招请,可作者竟然不到。人们议论说,作者是隐士,不屑做官。秦桧请降黄榜,并非真心寻求,而是居心叵测。
这首词之所以受到统治者的注意和不满,是由于其中洋溢着慷慨悲歌的爱国豪情,这对当时急于跟敌人议和的统治者来说是一种强有力的鞭挞与讽刺。据近人考证,疑此首为张元干的隐名之作。
青玉案
年年社日停针线①。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②。落日解鞍芳草岸③。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注释】
①社日:指立春以后的春社。停针线:《墨庄漫录》说:“唐、宋妇人社日不用针线,谓之忌作。”唐张籍《吴楚词》:“今朝社日停针线。”
②这两句是说春衫已经穿破,这是谁做的针线活计呢?这里的“谁针线”与“停针线”相呼应,由著破的春衫想起那制作春衫的人儿,不觉凄然泪下,泪痕沾瞒了破旧的春衫。
③这句是说傍晚时在****的岸边解下马鞍,准备休息。
【简说】
上片是身在深山溪桥边的游子,遥念家乡闺中在停做针线的社日,看到双双飞燕而自伤孤单。下片写游:子长期流浪在外,春衫已破,泪痕都满,却还不知归期。
末尾接连三个“无人”,点出不仅赏花、饮酒都无心情,甚至醉了也受不到照顾。将孤身在外的羁旅凄凉况味娓娓道出,真可以说是“语淡而情浓,事浅而言深。”(贺裳《皱水轩词筌》)先著《词洁》则认为这是词中的“妙语”:“‘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与晁补之《忆少年》起句:‘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同一警绝,唐以后特地有词,正以有如许妙语,诗家收拾不尽耳。”
一剪梅
漠漠①春阴酒半酣。风透春衫。雨透春衫。人家蚕事欲眠三②。桑满筐篮。柘③满筐篮。先自离怀百不堪。樯燕**。梁燕**④。篝灯强把锦书看⑤。人在江南。心在江南。
【注释】
①漠漠:寂静无声。
②蚕事欲眠三:蚕儿已快三眠。
③柘:亦名“黄桑”,叶可饲蚕,故多桑柘并用。
④樯(qiáng墙):船上桅杆。樯燕:旅燕。梁燕:家中梁上之燕。
⑤篝(gōu沟)灯:把灯烛放在笼中。强:强自。这句承上面离愁满怀百无聊赖而来,点起灯烛再用心看看家书,表示对于写信者和他故乡的深切感情。
【简说】
暮春时节,风雨交加;春蚕已老,桑柘满篮。这是作者思念中的江南春景。燕儿**,离愁满怀,点灯细看来信,信是从江南写来,作者的心也向往着江南。
本词善用复叠句式,具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