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元曲三百首 > 第6章

第6章

为持节都督幽州诸军事,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统治。说他豪气,指此。

姚燧

姚燧(1239-1***),号牧庵,河南人。少孤,为伯父姚枢所抚养。及长,为国子祭酒许街所赏识。三十八岁为秦王府文学,后历任奉议大夫、提刑按察司副使、翰林直学士等职,仁宗时为太子宾客、太子少傅等官,七十六岁卒于家。他以古文著名当时,有《牧庵文集》五十卷,表现了一副道学家的面孔。散曲里却有不少随意抒写心情与描摹儿女风情的作品,语言浅白,笔调流畅。当时人拿他跟卢挚并称,是士大夫里有意采用散曲这种新诗体来抒情而成就较高的作家,因此在散曲的发展史上影响也较大。

小令

[中吕]满庭芳①

登眺*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②。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说明】

这首曲疑是在镇江金山寺登眺之作。全曲写景境界开阔,气象豪迈,近似豪放派词。结处表现功成身退思想,情调有点消极。【注释】

①满庭芳:中吕宫中一个常用的曲调。句式:四四四、七四、七七、三四五、共十句九韵(第二句不用韵),与词调满庭芳同,但词中多双叠,用韵也疏些。中间两个七字句要求上三下四句法,二三句、六七句一般要对。

⑥“昔人曾此”二句:意说昔人曾在此饮酒赋诗,抒发豪情。

[越调]凭阑人①

寄征衣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说明】

抓住寄不寄征衣的思想矛盾,刻画出闺中少妇思念征夫、体贴征夫的心理。【注释】

①凭阑人:越调中的曲调。句式:七七、五五,共四句四韵。句法和情调都象词中的小令,宜于写小景与抒幽情。

[中吕]喜春来

遣怀*(二首)一

墨磨北海乌龙角①,笔蘸南山紫兔毫②,花笺铺展砚台高。诗气豪,凭换紫罗袍③。

笔头风月时时过④,眼底儿曹渐渐多⑤。有人问我事如何?人海阔,无日不风波。

【说明】

这两首小令都表现作者的写作生活。第一首较有气魄,因为他在当时文人里是比较得意的。第二首流露了厌倦的心情,大约一些新进文人在搅扰他的甜梦了。【注释】

①乌龙角;指一种珍奇的墨。

②紫兔毫:宣城出产的紫毫笔。白居易《紫毫笔》诗:“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选一毫。”

③凭换紫罗袍:意即凭它换取功名。

④笔头风月:指写作生活。

⑤眼底儿曹:意指文坛上的新进。

马致远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少年时功名不得志,曾与李时中、花李郎、红字李二等参加大都的元贞书会。元贞、大德(1295-1307)是元代戏曲创作最盛的时期,他当时被推为“曲状元”。他自说“九重天,二十年,龙**阁都曾见”,大概是就这个时期的生活说的。以后他曾出任江浙行省务官

,在杭州住了一个时期。晚年退出官场,在杭州附近的一个乡村过隐居生活。“白发劝东篱,西村最好幽栖”,是他这时生活的自白。他是当时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著有杂剧十五种,今存《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散曲有近人辑录的《东篱乐府》一卷,凡小令一百○四首,套数十七套。内容以“叹世”一类作品为最多。这类作品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既有怀才不遇、愤世疾俗的呼声,也宣扬了隐居乐道、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他本来是个道教徒,当时在北方流传的全真教对他的思想颇有影响,先后写过宣扬“神仙道化”的四种杂剧。他还有一些描写自然景物和歌唱男女恋情的作品,后者摆脱了一般的勾阑调笑作风,前者则颇能表现他的艺术特色。他散曲的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语言在本色流畅中兼用了一些封建文人惯用的辞汇与句法,故特为后世文人所推重,特别是他晚年的作品。

小令

[越调]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说明】

这是元人描写自然景物的名作,曾被称为“秋思之祖”(见周德清《中原音韵·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