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也。
玉机真藏论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
,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形气
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
明告之。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按∶此二篇之义,如前篇言病在中脉虚者为难治,后篇言病在中脉实坚者为难治;前言病在外
脉涩坚者为难治,后言病在外脉不实坚者为难治,前后若乎相反,何也?盖实邪在中者,脉不宜虚
;虚邪在中者,脉不宜实也。阳邪在表者,宜滑而软,不宜涩而坚;外邪方盛者,宜实而大,不宜
虚而小也。此中各有精义,或者以其为误,是不达耳。
属性:阴阳别论曰∶脉有阴阳,知阳者知阴,知阴者知阳。凡阳有五,五五二十五阳。所谓阴者,真
藏也,见则为败,败必死也。所谓阳者,胃脘之阳也。别于阳者,知病处也;别于阴者,知死生之
期。
玉机真藏论曰∶真肝脉至,中外坚,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
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真
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真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黄帝问曰∶见真脏
者死,何也?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
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
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脏也,故曰死。
按∶此胃气即人之阳气,阳气衰则胃气弱,阳气败则胃气绝矣,此即死生之大本也。所谓凡阳
有五者,即五脏之阳也,凡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濡,故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此所谓二十五阳也。是可见无往而非阳气,亦无往而非胃气,无胃气即真**见也,故曰死。
属性:六节藏家论曰∶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
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
格,关格之脉羸,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本篇脉证具载关格门,当详察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