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景岳全书 > 第59章 杂证谟积聚

第59章 杂证谟积聚

但曰积曰聚,当详辨也。盖积者,积

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聚者,聚散之谓,作止不常者也。由此言之,是坚硬不移者,

本有形也,故有形者曰积;或聚或散者,本无形也,故无形者曰聚。诸有形者,或以饮食之

滞,或以脓血之留,凡汁沫凝聚,旋成块者,皆聚之类,其病多在血分,血有形而静也。

诸无形者,或胀或不胀,或痛或不痛,凡随触随发,时来时往者,皆聚之类,

其病多在气分,气无形而动

也。故《难经》以积为阴气,聚为阳气,其义即此。凡无形之聚其散易,有形之积其破难,

临此证者,但当辨其有形无形,在气在血,而治积治聚,自可得其梗概矣。

一、饮食之积,凡暂积者,不过以饮食偶伤,必在肠胃之内,故可行可逐,治无难也。

惟饮食无节,以渐留滞者,多成痞积于左胁膈膜之外。盖以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

下,其动应衣,此阳明宗气所出之道也。若饥饱无伦,饮食叠进,以致阳明胃气一有所逆,

则阴寒之气得以乘之,而脾不及化,故余滞未消,乃并肠外汁沫搏聚不散,渐成积矣。然其初起甚微,人多不觉,及其既久,则根深蒂固,而药饵难及。今西北小儿多有此疾,

而尤于食面之乡为最,正以面性多滞,而留疾于皮里膜外,所以不易治也。即如妇人血

气痞,或上或下者,亦多在肠胃之外,募原之间,故当以渐消磨,求法治之,慎毋孟浪欲

速,妄行攻击,徒致胃气受伤,而积仍未及,反以速其危也。

一、风寒外感之邪,亦能成积。如经曰∶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

募原之间,留着于脉,息而成积。又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由此观之,凡今人以疟后成

痞者,是即风寒之属,类可推矣。但疟由风寒,固易知也,而诸积于风,若不相涉。不知饮

食之滞,非寒未必成积,而风寒之邪,非食未必成形,故必以食遇寒,以寒遇食,或表邪未

清,过于饮食,邪食相搏,而积斯成矣。经曰∶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信乎致积之由,多由于此,即血气痞之由,亦无出于此。然积以寒留,留久则寒多

为热,风以致积,积成则证已非风,故治此者,亦但当治其所留,不可发散,以再伤其真气

也。惟慎疾者,能知所由而虑之于始,则可为保脾之良策。

一、痞之积,凡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本无定所,大都血积多在下,而气积、食

积,则上自胃脘,下自小腹,凡有留滞,无处不可停蓄。余尝治一食结痛者,乃在小

腹下右角尖处,自后屡见此证,方知食道之行,必由小腹下右以入广肠,此实人所不知也,

别有食停治按在心腹痛门可考。故凡治积聚者,必当详审所因,庶得其确。尝见丹溪之论曰

∶痞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积,在左为血块,其不能作块,或聚或散者,气也;块乃有形

之物,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愚谓可聚可散者,此气聚无疑也;若以左为血积,右为食积,

中为痰饮,则凿矣。即如小儿多有患痞者,必在左肋之下,此无非纵食所致,岂因其在左即

为血积,而可攻其血乎?若为左血右食,则右岂无血,而左岂无食乎?不可以为法也。此仍有

论在诸风门论丹溪条下,当并阅之。

论治(共十一条)

属性:经曰∶坚者削之,留者攻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

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凡积聚之治,如经之云者,亦既尽矣。然欲总其要,不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

补,四者而已,详列如下。

一、凡积坚气实者,非攻不能去,如《秘方》化滞丸、化铁丹、遇仙丹、感应丸、大硝

石丸、三花神佑丸、赤金豆、百顺丸之类,皆攻剂之峻者也。又如三棱丸、胜红丸、阿魏丸

、助气丸、红丸子、温白丸之属,皆攻剂之次者也。

一、凡不堪攻击,止宜消导渐磨者,如和中丸、草豆蔻丸、保和丸、大小和中饮之类是

也。若积聚下之不退,而元气未亏者,但当以行气开滞等剂,融化而潜消之。

一、无形气聚,宜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