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阴寒,小腹疼痛,疝气等证。
当归(二、三钱)枸杞(三钱)茯苓(二钱)小茴香(二钱)肉桂(一、二钱)乌药(二
钱)沉香(一钱,或木香亦可)
水一钟半,加生姜三、五片,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寒甚者,加吴茱萸、干姜;再甚者,加附子。
寿脾煎一名摄营煎。治脾虚不能摄血等证。凡忧思郁怒积劳,及误用攻伐等药,犯损
脾阴,以致中气亏陷,神魂不宁,大便脱血不止,或妇人无火崩淋等证,凡兼呕恶,尤为危
候,速宜用此,单救脾气,则统摄固而血自归源。此归脾汤之变方,其效如神。若犯此证而
再用寒凉,则胃气必脱,无不即毙者。
白术(二、三钱)当归(二钱)山药(二钱)炙甘草(一钱)枣仁(钱半)远志(制,三、五分)干
姜(炮,一、二、三钱)莲肉(去心,炒,二十粒)人参(随宜一、二钱,急者用一两)
水二钟,煎服。如血未止,加乌梅二个,凡畏酸者不可用,或加地榆一钱半亦可;滑脱
不禁者,加醋炒文蛤一钱;下焦虚滑不禁,加鹿角霜二钱为末,搅入药中服之;气虚甚者,
加炙黄二、三钱;气陷而坠者,加炒升麻五、七分,或白芷亦可;兼溏泄者,加补骨脂一
钱炒用;阳虚畏寒者,加制附子一、二、三钱;血去过多,阴虚气馁,心跳不宁者,加熟地
七、八钱,或一、二两。
三气饮治血气亏损,风寒湿三气乘虚内侵,筋骨历节痹痛之极,及痢后鹤膝风痛等症。
当归枸杞杜仲(各二钱)熟地(三钱,或五钱)牛膝茯苓芍药(酒炒)肉桂(各一钱)
北细辛(或代以独活)白芷炙甘草(各一钱)附子(随宜一、二钱)
水二钟,加生姜三片,煎服。如气虚者,加人参、白术随宜;风寒胜者,加麻黄一、二
钱。此饮亦可浸酒,大约每药一斤,可用烧酒六、七升,浸十余日,徐徐服之。
五德丸治脾肾虚寒,飧泄溏等证,或暴伤生冷,或受时气寒湿,或酒湿伤脾,腹痛
作泄,或饮食失宜,呕恶痛泄,无火等证。
补骨脂(四两,酒炒)吴茱萸(制,二两)木香(二两)干姜(四两,炒)北五味(二两,或以肉
豆蔻代之,面炒用。或用乌药亦可)
汤浸蒸饼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甚者百余丸,滚白汤或人参汤,或米汤俱可下。腹痛多呕者,加胡椒二两更妙。
七德丸治生冷伤脾,初患泻痢,腹胀疼痛,凡年壮气血未衰,及寒湿食滞,凡宜和胃
者,无不神效。此即佐关煎之偏裨也。
台乌药吴茱萸(制)干姜(炒黄)苍术(炒,各二两)木香茯苓(各一两)补骨脂(炒,四两)
神曲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或百丸,滚白汤送下。
复阳丹治阴寒呕吐泄泻,腹痛寒疝等证。
附子(制)炮姜胡椒北五味(炒)炙甘草(各一两)白面(二两,炒熟)
上为末,和匀,入温汤捣丸,桐子大。每服一钱,随证用药引送下。
黄芽丸治脾胃虚寒,或饮食不化,或时多胀满泄泻,吞酸呕吐等证。此药随身常用甚妙。
人参(二两)焦干姜(三钱)
炼白蜜为丸,芡实大。常嚼服之。
一气丹治脾肾虚寒,不时易泻腹痛,**怯寒等证。此即参附汤之变方也。
人参制附子(各等分)
炼白蜜丸,如绿豆大。每用滚白汤送下三、五分,或一钱。凡药饵不便之处,或在途次,随带此丹最妙。
九气丹治脾肾虚寒如五德丸之甚者。
熟地(八两)制附子(四两)肉豆蔻(面炒,二两)焦姜吴茱萸补骨脂(酒炒)荜茇(炒)
五味子(炒,各二两)粉甘草(炒,一两)
炼白蜜为丸,或山药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或百丸,滚白汤下。如气虚者
,加人参,或二两,或四两,尤妙甚。
温脏丸治诸虫积既逐而复生者,多由脏气虚寒,宜健脾胃以杜其源,此方主之。
人参(随宜用,无亦可)白术(米泔浸炒)当归(各四两)芍药(酒炒焦)茯苓川椒(
去合口者,炒出汗)细榧肉使君子(煨,取肉)槟榔(各二两)干姜(炮)吴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