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甫到长安,李靖便得到一个惊人的消息:杜如晦以病辞世!
杜如晦与房玄龄任尚书左右仆射,并为宰相,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长于决断。每议政事李世民常说,非杜如晦莫能筹断,可见对他的重视。而杜如晦死后,李世民更废朝三日,以示怀念。
李靖与杜如晦私交平平,但如此良相失之乃国之大不幸,李靖为国为民,又怎么能不担心呢?
而另一件事更让他心中难以平静。
太上皇李渊与皇上李世民等人与众臣、后、妃的凌烟阁夜宴非常痛快,大家都喝了不少酒。李世民更即席写了一道诗:“绝域降附天下平,八表无事悦圣情。云披雾敛天地明,登封日观禅云寺,太常兵礼方告成。”据说要用他最得意的“飞白”体书写后赐给李靖。而酒至半酣时,太上皇竟夺过乐伎手中琵琶,奏起《破阵乐》,李世民则随乐起舞,凌烟阁上热闹成一团。
而酒席刚散,刚刚被任命为御史大夫,得以参预朝政的萧瑀便向李世世弹劾李靖,言他有三大罪状,一是李世民下旨议和后抗旨不遵,居然不请旨便擅自用兵;二是不管鸿胪寺卿唐俭及将军安修仁的死活,陷他们于危难之地;三是攻破颉利牙帐之后,纵容士兵们哄抢财物。这三条罪状都避无可避。
李世民当时说,庆功宴上不宜讨论这些扫兴的事,命萧瑀切莫上表弹劾,因为一旦上表势必满朝皆知。李世民言自有处置之法。
李靖听人说到这些,哪里不能高兴的起来?忐忑不安的过了一夜,第二天去上朝。
果不出所料,李世民见他第一句话先
道辛苦,第二句便问道:“李爱卿,有人弹劾你破突厥有三条大罪,每罪都足以将你问斩,你可知罪么?”
听到李世民冰凉的口气,李靖的心不禁一沉,他低头道:“臣知罪。这三条罪为臣一人考虑不周所致辞,与他人无关,更与平常士兵无关,请陛下治臣之罪。”
过了良久之后,李世民才说道:“当年前朝明将史万岁大破达头可汗,谁知如此大功未获封赏,反而因罪被杀。朕若如此,不也成了昏君?朕仅录你之功,赦你之罪。传旨,加李靖为左光禄大夫,赐绢千匹,加实食邑五百户。”李靖从心底松了一口气,磕头谢恩。
史万岁是前朝名将,以骁勇善战著称。据说他驻营从来不扎营结寨,也不派士兵放哨巡逻,而没有人敢犯他营盘。前朝开皇末年,突厥达头可汗攻隋,史万岁率军出塞迎敌,达头可汗听闻隋将是他,竟不敢交锋,领兵退走,史万岁急追百余里,斩敌数干。岂知杨素言突厥本无心攻隋,只是牧而已,遂没掉史万岁之功。史万岁因手下数百人功劳被没,于是在朝堂之上与皇上据理力争,被当朝左右棒杀,当时朝野之中,无论是否认识史万岁,都为他喊冤。
李世民以史万岁冤死之事相比,正是说自己不会昏庸到此。
数日后,李世民如李靖到两仪殿议政,李靖发现自己出兵几个月内,两仪殿中变化不小。御史大夫温彦博为中书令,王珪为侍中,成为新的宰相,民部尚书戴胄亦参预朝政,加上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新任御史大夫的萧瑀和自己,参与议政的重臣已有六人之多,这还不包括李世民的亲信长孙无忌和高士廉以及刚刚回京的以秘书监政的魏征。两仪殿内,九名当朝位最高、权最重的大臣齐聚于此。
李世民环视了一圈,毫不掩饰自己的心中的欣喜和自傲道:“自三皇五帝始,历朝帝王,或文风鼎盛,或武绩炳辉,可又有哪一朝如我今日之大唐!文有温彦博、虞世南、岑文本学冠天下,武有李靖、李绩、李道宗马到功成,北击突厥,四个月便活捉颉利可汗,这等功绩,纵是汉武帝恐怕也望尘莫及!”
这段话虽是自吹自擂,但不能不说很有道理。单以对草原沙漠的马上民族的战争来看,李靖此役要远远超过历史上的名将班超、卫青、李牧、霍去病等。
李世民续道:“杜爱卿因病归天,朕甚为伤心,已不得已废朝三日,而宰相重职不可长期空缺,朕以为李靖文可安邦,武可定国,足以担此大任,众卿以为呢?”
依唐制,宰相本应是尚书令一职,但因为李世民曾任尚书令,待他登基后,便将此职取消了。由尚书左、右仆射和中书令、侍中四人分担宰相的职责,亦即朝中有四名宰相。
杜如晦原来是尚书右仆射,位高权重,他病重之时便不知有多少人在算计着自己有否资格登上此位,召集李靖因攻突厥大功,若轻取此职也是应当的。
李靖却不这么想。这次他先以三千精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