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唐奇谭 > 第1236章 治平

第1236章 治平

邑和聚落;但多是游牧色彩十足的大木栏和土围子;长期作为畜群度夏的季节性营地和临时王庭。

直到唐人再度征服了这片土地后,才沿着河流和水源地,建造起堡垒和聚居点,开垦田地和建造码头、货栈;以此从点到线的分割、隔断了,传统游牧区的迁徙路线,也将其腾换、驯化成如今诸多顺服的藩部。

就如中土的北塞草原一般故事。因此,在这种基础上建造起来的城池,本身因为远离获取石料、大木的山地和河谷;在就地取材上可谓是各逞手段。简陋一些的就是就地挖出壕沟,然后再筛土、夯土筑成墙围。

在干旱少雨的草原到戈壁荒滩,这种土墙围可以是用很久;而且还可以根据历代的不断积累,继续将其加厚、加高到一定程度;若有一些余力,还可以使用预制成型、暴晒泓干的大土砖,并作出种种饰纹理。

这也是位于沙漠戈壁、草原绿洲之间,大多数城邑最常见的格局;只要一直有人居住并维护下去,甚至可以延续上千年直到现代。而扎木城则是大宛都督府境内的一个异数。因为它地处药杀水下游的河洲之上。

既有东西之间的古代商道贯通,又有南北向的水运之便。所以在建城之初,为给这安风水宝地和要冲奠基,就采用了东土大唐独有的沉柱法。就是了大代价从上游的山中,砍伐放流下许多大木打入河洲地下。

然后又就地取材,挖掘了远近十数里河床的大小卵石;将其中筛选出来的小号卵石,制成专门的木架石笼;沉入被掏平的河滩,成为最外围的堤坝基础和雏形。而更大号的卵石,则是在人工修整之后砌成墙基。

然后,再夹以烧黑表面的木桩,如此里外两层三重;才算是初步墙体大功告成。也因为当初规划的范围大,导致了初代卢林伯的债筑高台,断断续续修到了第二代卢林伯才算勉强完工。由此别无余力再造一处。

领内的其他的支城、堡寨,还多见是立木、横排和筛土的混合结构。但扎木城建立之后的作用和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在后来的葛罗禄突厥大叛乱,乌古斯突厥的多次流窜犯境,还有黑头突骑施的大逃亡中。

位于河口浅滩要冲上的扎木城,像是中流砥柱一般的,配合来援的官军和别藩人马;挡住了一波又一波草原牧部,回光返照式的冲击狂潮;也让扎木城上下游的河水里,长时间飘满了被杀死、溺毙的人畜尸体。

这既是卢林伯领一度,享誉中土朝堂的高光时刻,也是如今的卢林伯,负隅顽抗到最后的最大凭仗。只要江畋及麾下不出手的话,他就可以凭借收聚在城内的人口储集,天长地久的坚守下去,但官军却是不行。

北方草原上同样时有牧期的,不可能长时间让丁壮脱离生产的。濛池国的军队,也不可能长时间征战在境外;于是,光靠南方延河流域的农耕地带支持,本地官军能发挥的力量也就相当有限,甚至无力封锁了。

但这一次登城的,却是轮驻在都府的一营安西兵;全体来自岭东四镇之一的焉耆健儿,安西都护府直属的三万零百八军额一部分。他们身穿简配版的明光铠和钵型兜,配备比标准陌刀小一号的双刃三尖斩马剑。

又有五色长牌、擘张弩、刀锤等不同战术的辅助配置。在一览无遗的旷野之上一旦具列成阵,就堪称是各族游牧轻骑的噩梦所在;也是都府长期震慑和镇压境内,诸多城傍藩部的底牌之一。却被当做攻城奇兵。

因此,在各部召集而来的敢死勇士,组成的大牌手前阵拼命掩护之下;让这些明光晃晃的铁人,冲到登梯上的那一刻;这段城墙上守卫的命运就已然注定。转眼之间,他们就被接二连三突破、击溃,四散奔逃。

哪怕再度赶来支援的督战卫队,大砍乱杀了一堆逃兵,也不能阻止城墙上的溃乱势头;最终,当沉重的门栓被斩断、劈裂,又自内而外的轰然洞开。就连督战的甄氏子弟/家族卫队,也不由绝望亦然的调头就逃。

但美中不足的是,卢林伯甄纪远在内的一干家族成员,连同部分心腹亲信、死忠家臣都跑了。因为,他们居然在城中下令防火,虽然在兵荒马乱、人心动荡之下,仅有小部分人执行命令,但还是造成不小混乱。

另一方面,在攻打甄氏宅邸、内堡的时候,也同样遇到了异类的埋伏和反抗;那是类似灰先知军中的银甲神兵,或是故濛池国主宫中无畏军般的活死人;像物件一样毫无生息的蛰伏在各处,一旦靠近暴起袭击。

结果,为了彻底肃清这些遍布内堡和宅邸各处,力大无穷、行动迅捷,且无谓大部分刀剑伤害的尸兵;耽搁了太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