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最出名的就是黄山,但这次又不是来旅游,他将话题转过:“华东省人杰地灵,不然,也不会出了自古以来就很有名气的徽商啊!”
王连冬一听,李泰瞬间就将话题转移到经济上,也明白了对方的意思,随即顺着话茬说道:“不错,徽商自古就足迹遍布天下,只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的政策还没有完全展开,所以就停滞了一些步伐,不过呢那些都是以前,现在国家高层已经彻底放开,下一步也该是华东省大展拳脚的时候。”
“是这个理,王主任,如今定城县的发展如何?”李泰问道。
王连冬摇头啧嘴:“不尽如意,定远的位置有些偏,路况并不好,这样就导致了经济滞后。不过二位放心,我们的经商环境,绝对是一流的,县委县政府也非常重视这一块,你们来投资可以享受到最优惠的待遇和福利。”
李泰听到这话,就知道王连冬并不清楚自己的身份,这样也好,免得有什么话传出来,至于以后知道,那就是以后的事情。
“现在定城县的基础设施怎么样,都有些什么工厂,以及特产之类的?”李泰又问道。
“基础设施的话都是有的,原本县城想要支持通讯方面的传呼台上马,可是太穷了,抽不出资金来。而工厂也都是轻工业为主,效益只能说一般,特产倒是有徽墨、砚台、茶叶和水果之类的,还算是齐全。”
李泰早就知道这些,这么问只不过是想让唐秋凌听,因为接下来谈的事情,是她去主导。
王连冬见李泰不搭话了,也就没再说什么,不过心里却在想,对方恐怕看中的是前者,可如果是想建立起传呼台的话,县里会不会同意还犹未可知。
想到这里,王连冬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将家乡的优势推荐出去,于是说道:“其实我们这边还有戏曲,杂技等传统文化,而且劳动力比较便宜,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优势。”
李泰也不想冷场,说到:“戏曲这些需要受众,推广的难度比较大,毕竟现在都是各个省份在抢占经济的先机,但劳动力这块倒还好,最好的办法就是因地制宜。”
“李先生说的因地制宜是指?”王连冬问道。
“说白了就是要变通,不能单纯地想着靠劳动力输出。全国贫困的省份太多,而且现在沿海城市已经逐渐趋于饱和,王主任明白我的意思了吧?”
李泰这样说是不想又被拖住,帮这边输出人力资源,要是这样干的话,自己这仕途的路,就真的到头了。
快到天亮的时候,车驶入定城县,李泰叫醒在后排已经睡着的唐秋凌,王连冬安排好李泰,就到邵应平的住处汇报情况。
“老王,这一路过来你有没有探听到他们投资的意向?”邵应平问道。
“一路上都是李泰说话,而那位唐女士一句话都没有说,具体的意向我并不清楚,但从开始讲的话来看,他们恐怕是想在通讯这一块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