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穿过去结束那个战国 > 第48章 冷水湖的产业

第48章 冷水湖的产业

易说了一次话,方立不好反驳,便大手一挥,“养什么十几只,要养就养几百只,把村外的大沟围起来,建个养殖场,就大伯母负责。”

家里的兄弟姐姐们各自忙着店铺和作坊的活也不在,只有爷爷一人在家,眼巴巴的望着地里干活的妇女。方立和爷爷打声招呼,连忙带着那昏迷不醒的复仇者去了后山找师父,他受的是内伤,还有毒,一般大夫治不了,只能指望内功深厚的师父了。

到了镇河寺,把人送进去后,方立便和在苎麻地里干活的母亲腻歪了一会,如今方家也请了奶娘的,母亲不放心各处产业,出了月子后,总是想要分一处产业自己亲手侍弄,方柳氏和朱家婆婆关系最好,便喜欢来这小山上的苎麻地。

此时整个小山基本都被整理出来了,苎麻几乎被种满了,只是要大丰收还得一两月的时间。

搀扶着母亲回到方家大宅这边,见到蹲坐在前院石台边的渔家父女俩,这才想起这俩人,叫人拿来了饭菜方立陪着一起吃了起来,老头姓黄,一直比较拘谨,问啥也答不出个所以然来,方立也无法只好问一些捕鱼的事,这才打开了话题,聊了起来。

“老伯,今天见了你的鱼笼,听了你捕鱼的手段,我有些想法,你现在用的捕鱼竹笼效率太低,我可以让人做新式渔网,我们合伙如何?”

方立喜欢吃鱼,冷水湖的鱼和淮河的鱼都很多,没有现代的农药化肥,古代的鱼资源还是很丰富的,鱼也是粮食的一种,在没法生产出化肥和高产良种之前可以补充食物的匮乏。

但是现在的鱼笼大多是竹子做的,渔网也比较原始,效率低,以前人们不爱吃鱼还有一种原因,就是盐和油太金贵了,谁家吃鱼也只是做个鱼汤,调料少了,土腥味重,自然不好吃。但是如今的大寺村,盐多的已经可以外卖了,养猪和油菜籽的种植也发展起来了,油也自然多了起来。

自从方立剪除浦口的地头蛇,控制了县丞,方立在浦口如今已然是说一不二,村长张宪都把县衙当家了,还有方家、孙家、王家等几家分别在县衙里安插了各自家族的人,县尉陈冰和王富、孙吉、刘大几人如今也好的像亲兄弟一般,所以县里也开始偷偷卖大寺村开采出来的私盐,如今的莒国虽然盐铁专营,但是各地都有私自开采的,毕竟利润太大了,门阀世家谁不想参一腿,皇帝也管不过来。

而大寺村的盐经过了方立的改良,都是精盐,自然很快的就被接受,占领了市场。精盐的好处,可不仅仅是好吃,还剔除了大部分杂质,让人吃了后减少了发病的几率。

想着鱼丸、鱼香肠、鱼肉馅饺子,方立口水差点又流出来了。而且鱼可以卖到城里,卖不完的可以制作鱼干、咸鱼可以长期保存,还有方立前世最爱的臭鳜鱼。

黄老汉见识了大寺村的好生活,自然是无不答应,方立安排两人住进了大宅里,黄小丫今年也才十岁,安排去和方喜子的妹妹一起做些零活。

方立又让人把韩家的三兄弟叫了过来,本来方立看在舅母的面子上,是不想重用这三人的,但是没想到这韩家三兄弟完全没有舅母的那种市侩性子,人都是老实本分的,给他们分到地里开荒去,也没有一句怨言,干的还挺起劲的。

于是,方立决定给他们三个一个机会,三人很快就过来了,都光着膀子,衣服扎在腰间,身上有汗水在流淌,这老农模样特别像方立小学时候,在课本上看到的《大禹治水》的那副插画,一看就让人安心。

方立给黄老汉和三兄弟做了介绍,没想到双方还认识,于是道:“四位叔伯,我大寺村目前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大青山深处我还有一处产业正适合发展渔业,我想请几位帮我筹备一个部门,专门管理冷水湖的渔业发展,不知道几位是否愿意帮我?”

方立知道,韩家在淮河对岸住,也是常年以捕鱼为生,方立这才有了这个想法。

当然要不是韩家是渔民,也不可能把姑娘嫁到河对岸来,别看两岸只隔了一条河,两边的人基本是没有往来的。正是因为韩家人时常来大寺村这边的集市卖鱼,这才认识了这边的媒婆陈三婆,才说了这门亲事。

方立又把自己大致的想法和四人具体说了说,如何培育鱼苗,如何设置鱼档,如何处理鱼获,听的四人啧啧称赞,没想到鱼还可以这么养。

其实不过是方立前世的一点生物知识而已,分层放养鱼苗,鱼苗要在保温室分开培育,难一点的是鱼罐头的制作,这是一种新鲜事物,方立尽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四人听明白了。做鱼的方法多了,对于鱼罐头这种东西,作为渔民的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