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秋的父亲在村里开了间诊所,村里的大人小孩谁有个头疼脑热的,都会去找陈小秋的父亲给打一针。
小时候,孩子们一般都害怕见到陈小秋的父亲。因为每次只要去找陈小秋的父亲,要么就是去吃药,要么就是去打针。那时候陈小秋的父亲用的注射器,还是那种玻璃的呢,又粗又长的针管上,戴着一只大针头。
孩子们只要一看到,陈小秋的父亲用钢镊子,啪,啪,敲打着一只只针剂的时候。不是被吓的直哆嗦,就是被吓得嗷嗷叫。
那时候的家庭普遍都不富裕,打针吃药也没有现金可以支付。基本上都是在陈小秋的父亲那落个账单,等到粮食打下来的时候。陈小秋的父亲再挨家挨户的收粮食,用来抵消一年里面,看病所用掉的费用。
陈小秋的父亲,平时不单单只给人看病。有时候村里面谁家的,猪,牛,羊等病了。村民也会去找陈小秋的父亲,让他过去给他们的牲口打一针。不过给牲口打针用的针管,更粗更大,也更加的让人见了害怕。
陈小秋从小在那样的环境中生活,所以在他初中毕业后,就被他父亲托关系送进了卫校上学。
陈小秋小的时候,总喜欢跟陈墨他们几个黏在一起玩。每天上下学他们几个都会聚在一起。他在他们几个当中,就好比一个队伍里的军师一样。
在他们上下学的路上,有棵歪脖子大桐树。离地面不算太高的地方,斜着生长着一个粗壮的侧枝。人只要稍微助跑一下,蹦起来双手抱住那个侧枝,身体用力往上一翻,人就能顺利的攀爬到那棵大桐树上。那棵大桐树承载了,他们几个整个中学时代的记忆。
大桐树离陈小秋家比较近,每次吃完饭,他都是第一个爬到大桐树上,等其他几个人。他们有许多次参加"秘密行动"的"会议决策",都是在那棵大桐树上达成的共识。
比如,谁谁家种的西瓜,在什么什么地方,就快要熟了。大家研究一下,下一步具体的"偷瓜方案"。再比如,在哪里哪里,谁谁家的红薯,个头已经够大了,可以随时扒出来烧着吃了。再比如在哪块棉花地里,有窝"地牤牛",大家共同策划一下,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逮到它们。
每次"会议"都是由陈小秋主持。等到大家研究好"方案"后,便开始根据分工把"会议"内容具体"落实"下去了。
在陈小秋的"领导"下,他们每次不但都能满载而归,而且基本上都不会出差错。那个时候他们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就算是偷,也从来没有逮着哪一家可劲的偷。基本上算是"雨露均沾"。即使被人家发现了,毕竟损失不是太明显,所以也很少有人会采取"防范措施"。
人常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一次在经过他们精细的研究讨论过后,决定对一片甜大稍采取"秘密行动"。他们把具体的行动时间,定在了中午时刻。给的理由是,中午的时候,地里面最热,干活的人那个时候,都会回家吃饭休息。也是甜大稍主家思想最为松懈的时刻,在那个时间节点采取"行动",不会有任何差错的。
他们几个"开完会"后,便按照具体的"行动计划"实施了起来。
当时,大家都在秘密潜伏着行动,可心急的陈毛安和陈亮亮,撒鸭子似的,只看甜大稍,不观察周围的情况。跑到甜大稍跟前,上去就要用手撇。
细心的陈小秋,一直都在左右观察着周围的情况。突然间,他发现离甜大稍不远处。有个壮年男子,正在用锄头锄着玉米地里的草。他见状赶紧招呼大家"快跑,有人!"
跟随在陈小秋身旁的陈墨他们几个,听到喊叫声后,赶紧拔腿就跑。陈小秋的喊叫声不光只是提醒了他们的同伙,同时也惊住了正在地里干活的,那个壮年男子。
只见当时,那个男子扔下锄头,转过身来随手便一只手提溜住了一个。
陈毛安和陈亮亮被吓得"咩啦"一声,便嚎叫了起来。
此时的陈墨他们几个,哪还能顾得上他们俩呀,个个拿出百米冲刺的速度,四处逃散了。
等到他们感觉离那个男的够远的时候,才停了下来。个个面红耳赤的,随便呼啦了一下脸上的汗。
过了一会,他们便潜伏在远处,观望着陈毛安和陈亮亮动态。
此时,只见那个男的一只手,拧着他们俩一只耳朵。正奔着他们俩家的方向而去。
心神未定的他们几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那件过后,他们几个很长时间,都没敢再走那条路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