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客

繁体版 简体版
夜下客 > 骥行三国 > 第141章 邓芝投诚

第141章 邓芝投诚

等郑度看过军队的装备情况后,特别是看过李譔现场演示即将配装的新型武器后,他立刻改变了前一日的立场,表态全力赞成赵骥的作战方案。

这款新型武器的保密级别很高,除了李譔、蒲元等具体负责人外,就只有赵骥一人知道,他是考虑到郑度是自己的首席军谋,有必要了解武器的威力,所以才特意签发手令允许进入工坊的。

大的作战方略既定,郑度随即开始牵头制定战术细化方案,这也是赵骥在军中的另一项最新举措——设立参谋部。

经过与曹真的正面对决后,赵骥很清楚地意识到了自己与这些名将们在一线指挥能力上的差距,河东战役中,要不是盗版了刘裕的却月阵,要不是装备了马镫的甲骑提前来到这个时代,要不是配备了步人甲和陌刀的重步兵关键时刻顶住了曹魏的虎士营,那自己肯定会被曹真收拾得没有一点儿脾气。

为了尽可能的弥补主将在指挥上的能力差距,赵骥参考现代军队的组织架构设立了参谋部,他从军中挑选了数十名有作战经验和一定文化基础的士兵充任参谋,协助郑度制定作战方案。

在赵骥看来,缺乏战场经验的郑度其实不太适合领导参谋部,郑度的才能更多是体现在战略规划层面,最低也是战役层面的,具体的战术方案并不是郑度多擅长的。

赵骥本来中意的人选是柳隐,他是出身于名门望族成都柳家的士人,接受过这个时代的军事知识教育,又有一线作战经验,非常适合参谋长的岗位,但赵骥麾下十分缺少既有忠诚度又有独立领兵能力的将领,暂时还不能把柳隐从潼关守将的位置上挪出来。

将就着先把参谋班子搭起来再说吧,等以后招揽到新的人才后再换便是了。

就在紧锣密鼓制定作战方案时,马良从成都给赵骥递来一封信,信的内容只有一件事,帮忙给邓芝换个岗位。

邓芝当初之所以愿意配合赵骥在关中的作战,是因为不想坐冷板凳,想获取战功达成仕途上的晋升,没想到武关方向的司马懿根本就没发动真正的攻击,后来的河东战役他也没份参加,所以完全没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只能在武关一直枯守。

邓芝本是赵云的监军,但他脱离主力大军去了武关,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擅离职守,没有恪尽诸葛亮交给他的本职任务,直接导致赵骥在赵云死后毫无阻碍的吞并了从属于赵云的万余人马,所以战后的论功行赏中,诸葛亮虽未惩处邓芝,但也没有给他任何职务上的升迁。

邓芝心里清楚诸葛亮对自己有看法,于是写了一封自承错误的道歉信给诸葛亮,收到信的诸葛亮温言安抚了邓芝,叫他安心待在武关,以后自有他派得上用场的时候。

但是,已经年近五旬的邓芝觉得他自己等不起了,他生怕诸葛亮给他来个“一次不忠,百次不用”,思来想去后,终于下定决心给往日还算有点交集的马良写了封信,诉说自己内心的不安和委屈。

要是放在以往,马良肯定会帮诸葛亮做做邓芝的思想工作,叫他安心待命不要误会了丞相的意思,但自从蒋琬出任雍州刺史后,感觉到威胁的马良就开始在暗地里预留后手,于是就给赵骥写信推举了邓芝。

赵骥本来对邓芝的立场是存疑的,毕竟是诸葛亮安插在关中的人,但既然马良愿意作保,赵骥也乐得给这位后来年逾七旬还能骑马射箭的蜀汉末期重将一个机会,而且也正好把武关道纳入自己的直接控制下。

赵骥让邓贤去武关接管了邓芝麾下的三千兵马,然后安排邓芝来长安领受新的任务。

邓芝到了长安后,以下级对上级的礼节请见了赵骥:“末将邓芝见过镇东将军”。

“伯苗兄何故生疏,还是称我表字便是”,赵骥故作热情地搀起邓芝,“河东战云密布,我正发愁,现在有了伯苗兄帮手,那我可就轻松不少了”。

邓芝本来还有些面涩,他和赵骥以前差不多是平起平坐论交的,自己的年纪还长于对方,现今不过一年有余,自己就变成下属了,换谁都会脸面上过不去,但一听到河东有战事,邓芝就又立即觉得自己这次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于此战各军主将的安排均已考虑妥当,唯独是……”赵骥用手指点点地图上壶关的位置,“唯独缺了一个能抵敌毋丘俭的良将”。

邓芝眼睛一亮,但并没有开口主动请缨,而是等着赵骥继续说到:“并州方面可以出动的魏军约有两万,但我军在这个方向上只能投入一万人,而且我军的最高目标是攻取壶关,解除北面的被动态势,此战难度颇大,非良将不可胜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