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讲来。”
虞允文应道:“某推举永州居住的张浚张德远。”
“可是紫岩先生?”
“正是。”
闻言,其余二人皆是默不作声。
不是说虞允文推举之人不好,恰恰相反,他推荐的太好了,好到几乎所有主战派都说不出反对意见,官家也极其可能会接受。
甚至此人一旦起势,他们主战派就能压着主和派打。
只不过,此人起势以后,必定能进入两府为相,论资排辈他们这些人就得后撤一个位置。
张浚,他们可太熟悉了。
他是强硬的主战派,几乎指挥过两宋之交凡是能叫得上名来的所有将领。
比如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俊、曲端、吴玠、李彦仙……
其曾指挥过宋金大兵团决战的富平之战。
南宋有两个军事狂人,一个是岳飞,扬言直捣黄龙,这个他是能做到的;另一个就是张浚,败军之际还想着还定三秦,虽然可能做不到但人家至少有雄心。
张浚有大功,同时也有大过。
赞誉他的人,称他为中兴第一人,将他与诸葛亮相提并论;批判他的人,称他大言误国忌贤害能,其罪罄竹难书。
二十一年前,绍兴七年张浚积极筹划布置,准备收复中原,当时岳飞、韩世忠等名将都在他帐下听令,势头一片大好。
颇有一番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趋势。
然而却因为他识人不明,轻视武将的利益冲突,酿成淮西兵变,四万大军直接叛变投敌。
引咎辞职后,赵构给了个闲职和爵位让他养老,却还在积极上书要求北伐。
被秦侩、万俟卨和汤思退三任宰相接连打压,排挤出朝堂二十余年。
孙道夫思索良久,点头道:“紫岩先生久在军旅,又曾经主持过两淮军务,熟悉军事地理,想必是个上佳人选。”
这时虞允文进一步说道:“最重要的是,当今官家在应天府登基大宝,张相公便是第一批从龙功臣。”
此言一出,暖阁内顿时安静下来。
是啊,张浚乃是官家心腹,虽然秦侩、汤思退之流排挤打压,但到底是主战派中官家最为信重之人。
要打倒主和派,他们还真就得竖起张浚这杆大旗。
叶义问点头表示同意,“金主南侵,非老成持重之臣不可挡。张浚可得其职。”
大事往往就是几个领导聚在一起吃吃喝喝便下了决定的。
敲定后,饭桌上便是一阵轻松愉快,推杯换盏觥筹交错。
“啊对了,孙石头你不在临安,却是不知道这临安可是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大才。”
位居上位的士大夫在一起聚餐,最喜好点评天下的读书人。
许多文人后辈争相给这群达官显贵递送诗文,希望求得赏识。
甚至有的读书人专门花钱请人当众点评自己,以此来扬名。
若是哪家大人物举办宴会,这群人能争的头破血流。
苏轼那一句‘倾城随太守’可不是开玩笑,真的是乌泱泱一大群人跟着他出城打猎。
当时苏轼已经名扬天下,谁若是得到他的一句夸赞,便能吹上好几年。
此刻三人也起了评价后辈读书人的心思,尤其是叶义问一句‘了不起的大才’,着实让孙道夫顿时来了兴趣。
“能当得起叶老弟一句大才,想必此人必定了了。”
虞允文确实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说道:“若是某猜的不错,叶侍郎所说的大才莫不是某位话本的作者?”
孙道夫一脸茫然,话本?那不是落榜书生好写的玩意吗?这里面有大才?
另外二人都没理他,虞允文和叶义问互相看了一眼,都从怀中拿出一本书册。
瞧见对方手里的书册和自己一样,都是合订本的三国演义,二人相视而笑,弄得孙道夫更加茫然。
“你们两个,搁我这打起哑谜来了,快说,到底怎么回事?”
随后二人便将三国演义如何风靡临安,罗贯中如何声名鹊起的事情详细地告知孙道夫。
叶义问感叹道:“汉室倾颓,祸乱朝纲者,自董卓始,后有王允、李郭之徒。其境况虽在汉末,却仿佛如在昨日啊。”
孙道夫白了他一眼,“有话便直说,何须如此拐弯抹角。你是想说,今日之秦侩、万俟卨、汤思退便如同昔日的董卓、王允、李郭,把持朝政,隔绝内外,祸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