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儿愿意为爱付出一切,哪怕是生命。
羊车巡游的场景如今已无人知晓,青冢之下,孤魂凄凉。我在花间轻抚素琴,音符中充满了哀伤。我写下这首《北风怨雨吟》,表达离别之痛。
昨夜,城头上响起了筚篥声,教坊内外都弥漫着紧张的气息。乐营门外,卢家女子哭泣着,她害怕被点名留下来。她改扮出江边,恰巧遇到了丹阳下渚的船只。她将黄袍剪下,制成道袍,又带着绿绮琴,向月亮诉说心中的苦闷。
这个地方素来以歌舞闻名,子弟们组成三班,演奏着十番鼓。然而现在,月光明媚,弦索却静寂无声,山塘之地陷入了寂寞的痛苦。
回想起十年前的同伴,如今只剩下三两人。沙董和朱颜早已化为黄土,贵戚深闺与陌上尘埃无异。我们这些飘零之人,在世间的命运又怎能与他们相提并论!
在座的客人听闻此言,无不感叹世事的沧桑。江山的风景变得萧瑟,隐约传来悲凉的胡笳声。不要将蔡女的美妙边头曲遗忘,让它永远在吴王的苑里绽放。
顺治十年,卞玉京决定放弃世俗的羁绊,剃度出家,选择投靠年逾古稀的吴中名医郑保御。郑保御晚年自名晓初道人,是个为人热心、胸怀侠义的医者。他不仅医术高超,更与佛门弟子交往颇深。郑老不仅是名医,他的背后还承载着佛门的庇护,许多当时的僧侣都是明朝遗民,他们内心怀着强烈的民族情感。郑老与他们心灵相通,也对清朝的统治持有异议,他们同属一条阵线。而卞玉京选择他作为依靠,不仅仅因为他与郑建德有同族之亲,也因为他与文坛泰斗吴梅村有着深厚的亲戚关系。这些复杂的关系交织在一起,促使卞玉京下定决心投靠郑保御,开始她新的生活道路。
郑保御,一位深知人生无常的贵胄,对才情出众的卞玉京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不仅欣赏她的诗词,更看重她的人格魅力。为了让她在乱世中有个安身立命之所,他特意为她建造了一座别宫,又赠予她丰厚的金银财宝,确保她能安享余生。
于是,卞玉京在别宫中定居下来,抛却了俗世的纷扰,开始了她的修道生活。她选择了静修,希望能以此洗净前半生的浮华与罪过。而她心中,始终牢记着郑保御的恩情。
为了表达对郑保御的感激,也为了表示对自己的忏悔,卞玉京决定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她的情感:她要书写一部《法华经》,用刺破舌头的鲜血作为墨水。这是一项极其痛苦和耗费精力的任务,但她毫不犹豫地开始了。
每一天,她都会在经文的每一个字上滴上自己的鲜血,那些字迹如同盛开的红莲,绽放出惊人的美。这个过程持续了三年,当《法华经》终于完成时,卞玉京已经耗尽了她的心血。这部血书的《法华经》不仅令人震撼,更令人动容。
当这部《法华经》被精心装裱后展出时,佛教内外的人们都被卞玉京的虔诚和毅力所感动。她的精神,就如同她所书写的经文一样,洗涤着每一个人的灵魂,引领他们向着更高的境界进发。
卞玉京,那是一代名妓,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夜空中独自闪烁。她的人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倍感孤独,而空门之叹又让她在无尽的寂静中寻找心灵的寄托。
她虔心敬佛,每一笔抄写的佛经都充满了对生活的敬畏与对未来的期盼。偶尔,她会弹起那把旧琴,琴声悠扬,仿佛在诉说着她内心的故事。虽然国难之际的遭遇让她承受了无尽的痛苦,但晚年的她在郑家过上了平静安宁的生活。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就在郑保御的家中, 吴梅村与卞玉京还曾见过面。再次相见时,卞玉京的心已如古井般平静,不再起波澜。他们谨守礼数,那段往日旧情已成为往事。或许,对于他们而言,那些曾经的美好,已经足够照亮彼此的一生。"
在几年后的时光流转中,卞玉京在静谧的岁月里悄然离去,灵魂归于无锡惠山的只陀庵锦树林。每逢路过此地的人们,总会驻足于此,以诗篇寄托对她的哀思。康熙七年的秋天,年逾花甲的吴梅村踏着落叶,缓缓来到她的墓前。他轻抚墓碑,心中的情感如泉涌般流淌,化为了一首《过惠山锦树林玉京道人墓》的诗篇,为他们的半生情缘画上了完美的句点。
龙山山脚下,茱萸绽放,吴梅村听着琮琮的泉流之声,心中却无法平息波澜。他回想起与卞玉京的过往,那些美好的时光如画卷般展开。他回忆起他们初次相遇的情景,那时的她,笑容灿烂如春花,让他的心为之动摇。然而,一切美好都如同流水般逝去,他们曾经的浓情蜜意如今只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