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纷纷后退。
但胡应嘉却趁机大喊:“抓住沈坤!谁抓住他,赏金千两!”
重赏之下,有些贪婪的官兵开始不顾一切地朝沈坤冲去。而胡应嘉则悄悄地绕到沈坤的背后,准备偷袭。
然而,沈坤似乎察觉到了背后的危险。他猛地一转身,将胡应嘉扑倒在地。两人激烈地扭打起来。
这时,一名官兵趁机冲上前,将沈坤紧紧抱住。沈坤一时无法挣脱,就这样被官兵们捉住了。
范钰看到这一幕,心如刀绞。她奋力杀出重围,但已经来不及了。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沈坤被带走。
胡应嘉得意洋洋:“沈坤,你以为你能永远逍遥法外吗?现在,我要将你投入大牢,让你永世不得翻身!”
沈坤冷冷地看着他:“胡应嘉,你的末日即将到来。你以为这样就能阻挡历史的车轮吗?”
范钰痛苦地喊道:“沈坤,我会救你出去的!你等着我!”她转身看向吴承恩,“吴承恩大哥,请你一定要想办法救救沈坤!”
吴承恩郑重地点点头:“范姑娘,你放心。我们一定会竭尽全力救出沈大人。”
范钰在经过一番深入的探寻后,终于明白了沈坤为何会因冤屈而被投入牢狱。这背后隐藏着两个重要的原因。
首先,沈坤的卓越才华与独来独往的性格为他招来了众多的嫉妒者。沈坤是一个天生的奇才,他的能力超群,出类拔萃。他不愿随波逐流,也不会轻易地向他人妥协。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对阿谀奉承和虚伪的吹捧深感厌恶。因此,有些人看不惯他的清高和傲慢,指责他离群索居,过于特立独行。然而,正因为他这种不妥协的精神,使得他更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就像一块洁白的玉,很容易沾染上污点;而柔软的东西,也往往容易被折断。
其次,沈坤在抗倭战争中以民兵为依托,强化军纪,这也让他得罪了不少权贵。他的军队是民办的,这给了那些心怀恶意的人以可乘之机。他们会在背后诽谤他,编造各种谣言,指责他的种种不是。更糟糕的是,在巡逻防守、打仗杀敌的过程中,他的军队难免会与官府发生摩擦和冲突。这些都成为了他后来下狱的重要因素。
了解情况后,范钰对沈坤的敬佩之情更加强烈。她深知沈坤是那种为了正义和百姓福祉而不惜牺牲个人利益的人。这样的人,不应该被囚禁在阴暗潮湿的牢狱之中。
范钰决定要竭尽全力营救沈坤,即使面临再大的困难,她也绝不退缩。她相信,沈坤的智慧和勇气能够带领他们战胜一切困难。
范钰和吴承恩商议,认为要救出沈坤,必须寻求更大的力量。他们听闻监察御史林润为人正直,不畏强权,便决定前往京城向他递交状纸,状告胡应嘉陷害沈坤。
范钰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了京城。然而,要见到林润并不容易,他每日要审理众多案件,时间安排得十分紧凑。
范钰并未放弃,她打听到林润常常会在衙门附近的茶楼品茶,便决定在那里等待机会。她连续数日守在茶楼,只为了一睹林润的风采。
终于,在一个黄昏,林润走进了茶楼。范钰见状,立刻上前拦住他的去路,跪下哭诉:“御史大人,我是来自泗州城的范钰,我有重要状纸要呈给您。”
林润看着面前这个坚毅的女子,心生敬意。他接过状纸,阅览后大为震惊:“竟有此事?胡应嘉竟敢陷害状元沈坤?”
范钰急切地请求道:“御史大人,请您为民做主,救救沈大人。”
林润抚须道:“我会秉公办理此案的。沈坤是国之栋梁,岂能被陷害。我会尽快安排时间,亲自前往泗州城调查此案。”
范钰感激涕零:“御史大人宅心仁厚,为民做主。范钰代表泗州百姓感激不尽。”
有了林润的支持,范钰心中充满希望。她知道,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希望的曙光。她与吴承恩一同返回泗州城,等待林润的到来。
在明朝的宫廷里,林润,一位办事认真的监察御史,他以办事认真和刚毅果敢而着称。他曾以锐利的目光和无畏的勇气,成功处理了严嵩之子严世蕃的案件,让严嵩的政治地位一落千丈。
这一次,他接到了一起状子,涉及到的是沈坤的案子。林润深知此案非同小可,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