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他的情感随着诗词流淌。她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赞美朱泚的诗词,他用他的才华和智慧,为朱泚赢得了更多的人心和声誉。
第二年,春风吹拂长安城,万物复苏。历经了朱泚的暴政,长安城的居民们终于盼来了唐朝军队的收复。名将李晟带领着英勇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终于将长安城重新夺回,将朱泚诛杀,迎回了流亡在外的唐德宗。整个长安城沉浸在一片喜悦和欢庆之中,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欢呼雀跃,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然而,在这欢乐的氛围中,有一个人却陷入了深深的厄运之中,她就是李冶。
李冶作为一位才女,她的名字在整个唐朝都是赫赫有名的。她自幼聪慧,擅长诗文,曾经得到了唐玄宗的赏识,被誉为“女中诗豪”。然而,她的命运却并非一帆风顺。在长安收复后,她曾经为朱泚写过赞美诗的事情被揭露出来,成为了她生命中无法摆脱的阴影。
当唐德宗回到长安,听到了李冶为朱泚写过赞美诗的事情,大为震怒。他认为李冶背叛了唐朝,是一个不忠不义的人。于是,他下令将李冶逮捕,打入大牢。李冶在狱中受尽了折磨,却始终不肯认罪。她认为自己并没有背叛唐朝,只是为了求生而不得已为之。
德宗皇帝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他认为李冶背叛了他,为贼人写诗,这是对他的极大侮辱。竟然还不认罪,于是,德宗皇帝下令将李冶抓来亲自问罪。
在皇宫的大殿上,德宗皇帝端坐在龙椅上,面色铁青。李冶被带到了大殿上,她穿着一袭素白的衣裳,面容憔悴,但却依然保持着那份从容和淡定。
德宗皇帝怒视着李冶,质问道:“李冶,你为何要为贼人朱泚写诗?你的气节哪去了?”
李冶抬头看着德宗皇帝,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她深吸一口气,缓缓开口道:“陛下,臣女在朱泚僭位之时,身处敌营,处境艰难。臣女曾尝试以诗歌抒发内心的愤怒和不满,但无奈笔墨有限,无法完全表达臣女对陛下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臣女之所以写下那些诗句,并非是为了赞美朱泚,而是希望能够借此传递出臣女内心的声音。臣女从未背叛过陛下,也从未背叛过自己的气节。”
德宗皇帝听完李冶的解释,眉头紧皱。他并不完全相信李冶的话,但他也知道,在那种特殊的境遇下,一个弱女子能够保持气节已属不易。然而,他心中的怒火并未完全平息,他仍然对李冶充满了愤怒和失望。
“李冶,你可知严巨川?”德宗皇帝突然问道。
李冶一愣,随即点头道:“臣女知道,严巨川是唐朝的一位忠臣,他在朱泚僭位时曾作诗抒发自己的愤怒之情。”
德宗皇帝点了点头,继续道:“他曾在诗中写道:‘手持礼器空垂泪,心忆明君不敢言’。你为何不学他?为何要以诗歌为贼人涂脂抹粉?”
李冶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开口道:“陛下,臣女并非不想学严巨川,但臣女所处的环境与他不同。臣女在敌营之中,一言一行都受到严格的限制和监视。臣女只能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希望能够借此传递出对陛下的忠诚和对国家的热爱。臣女的诗歌并非为了赞美朱泚,而是为了传递自己的信念和情感。”
德宗皇帝听着李冶的解释,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下来。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之前的愤怒和失望或许有些过于偏激了。他重新审视着李冶,这个年过半百的弱女子,在那种特殊的境遇下,依然能够保持气节和信念,这份坚韧和毅力确实值得敬佩。
然而,德宗皇帝仍然无法完全释怀。他认为李冶的行为毕竟是对他的背叛,这让他无法轻易原谅她。于是,他下令将李冶打入死囚牢房,等待她的将是残酷的极刑。
李冶被带走时,她没有流泪也没有哀求,只是用那双坚定的眼睛看着德宗皇帝,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无辜和坚定。她的身影渐渐消失在大殿的门口,留下的只有德宗皇帝深深的叹息和无尽的思考。
不久之后,李冶被处以极刑,被乱棍打死。她的生命就这样在残酷的现实中消逝了,享年五十四岁。一代才女从此香消玉殒,她的诗歌和才华也随之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在临刑前,李冶写下了一首悲愤欲绝的诗歌:“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