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马后炮的角度上来说,纥石烈志宁率军逃到大名府实属臭棋,甚至有些自投罗网的意味。¢s_o?k~a·n_s_h+u¨./c¨o-m′
然而纥石烈志宁毕竟是金国左副元帅,是要为全局负责的。一方面他需要在大名府收拢溃兵,另一方面,他是不可能一战之后,直接将河北南部全都扔了。而且,大名府也是金军经营许久的据点了,纥石烈志宁还是比较信任大名府的防御体系的。除此之外,纥石烈志宁也没有想到汉军的速度会这么快,他刚刚抵达元城后不久,张白鱼就带着骑兵追过来了。金军士气本来就很低落,若是临阵撤退,说不得就会演变成大溃退了,所以纥石烈志宁选择暂时休整,想要等待鼓舞起士气来,再行撤军。可谁成想到,汉军就连沿途城寨都不清扫,直接围上来了,并且围三缺一,明摆着是要将这些金军全都覆灭在这里。而汉军后续的政治攻势更使得河北遍地狼烟,到处都是抗金的义军,金军很有可能会被这些义军迟滞,无法快速撤退。纥石烈志宁此时已经有些后悔了,然而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卖,他也只能硬着头皮,见招拆招。麻杆打狼两头怕。汉军虽然气势如虹,也摆开了吃定你的架势,但高阶军官们在喜悦过后,心中也是有些发虚的。首先,汉军虽然是得胜一方,却毕竟是一场决战,各部都有不小的损失,而且也有些疲惫。而且随着汉军进攻,补给线也在拉长,后方的破绽也随之增多。若是有一支生力军插过来,断了汉军的后路,说不得此战会由胜转败。金国到了油尽灯枯的阶段了吗?自然是没有的。金军还有两支主力大军,一支是身在晋地,防守蒙兀、西金、西夏的完颜毂英;还有一支兵马更近,就是身在汴梁的仆散忠义。虽然仆散忠义率军北上与汉军决战,为东金火中取栗的可能性比较小,可若万一仆散忠义觉得唇亡齿寒呢?万一这厮有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呢?万一这厮大女真沙文主义上头,人如其名,忠义异常呢?都说不准的。其次,就是纥石烈志宁在大名府摆开的阵势了。这厮不愧为天下名将,只是通过少量的军情与实验,就推演出了火药炸城的破解之法,那就是机动防御,层层抵挡,不让汉军接近城墙。当然,纥石烈志宁毕竟不是能掐会算的神棍,不知道刘淮还藏着大炮这种利器,所以也没有准备应对之法。有大炮之后,想要破解元城的防御体系就比较简单了,一路用大炮轰过去即可。大炮轰完步兵冲,步兵冲完大炮轰,以土木为主体的营垒哪能扛住这种折腾?但是……所以要说但是,因为黄河改道,外加金国在民政上的大缺大德,河北水系混乱无比,根本就没有从马颊河来到永济渠的水路。因此,想要用大炮来攻破元城,那就得想办法将这四个几千斤的铁疙瘩从陆路运过来。其中困难,让人想想就头皮发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问题。金军都是骑兵,如果狠下心来,撒丫子跑,汉军该怎么去拦?汉军骑兵经过大战,此时已经不到一万了,在元城这个大饺子中,就包了两万的金军骑兵。就算放弃围三缺一也不成,因为汉军在建立攻城营地之前,是无法将元城城门彻底堵死的。包围圈一大,汉军密度就会变小,就会有足够大的缝隙,让金军逃走。这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很有可能的结果就是,汉军好不容易推进了战线,攻下了元城,然后金国骑兵化整为零,逃回幽燕,让汉军吃一肚子灰。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倒也很简单。那就是补充汉军的骑兵。准确的说是将飞虎军与白马军都调过来,多了这六千精锐骑兵,汉军骑兵不足的情况就会得到极大缓解。这个方案简单易懂,这帅帐中每个知兵之人都想到了。但所有人都默默将提议都咽了回去。飞虎军这等王牌部队,为什么要在济州枯坐?说好听点是为了联通南北,说直白一点就是为了保护徐州腹地,准确的说是为了保证魏胜的安全。这既是国事,又是家事,身为部将,真的很难提出意见,否则很有可能被人指责陷君于不义。“辛五郎,你来说。”面对刘淮的点将,辛弃疾只能起身:“其实也没有什么可说的,无非就是应对内外,外加防备后路罢了。围城营寨建立好之后,各处兵马不仅仅要看好元城的敌人,也要防备金贼外来兵马解困。” “至于后路,咱们也学习金贼,多设军堡与营寨。收拢了如此多的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