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的守坛人到现在的孩子,连王瞎子和瘦猴的名字也刻在了角落,旁边画着朵小小的野菊,像给他们个改过的机会。穿工装的老人把选矿厂老板送来的赔偿款换成了野菊籽,撒在七处祭坛的铜脉旁,“让野菊替咱看着,以后谁也不能再伤铜魂。”
货郎的儿子在铜铺学打铜器时,总爱往铜料里掺点野菊根粉,说这样打出来的铜器能自己解毒。有天他打了面铜镜,镜面刚磨亮,就映出个穿西晋长袍的人影,正在教他怎么在镜背刻野菊纹,刻到第七片花瓣时,人影突然笑了,化作片铜屑,钻进镜面里,从此那面镜子照出来的人,眼角都会带点野菊的黄,像沾了红泥坳的阳光。
山涧的水又变清了,水底的鹅卵石上长满了铜绿色的苔藓,摸上去滑溜溜的,像裹了层野菊蜜。孩子们在涧边摸鱼,鱼鳞片上都带着淡淡的青铜色,捞上来养在盆里,会吐出些细小的铜珠,珠里能看到守仓人的笑脸。穿工装的老人坐在涧边钓鱼,鱼钩是用聚谷仓的青铜丝做的,钓上来的鱼,嘴里都衔着片野菊瓣,像在给老人送礼物。
夜里的红泥坳,铜器常常自己响起来。铜铺的铜铃会“叮叮”地唱,水电站的铜管道会“哗啦啦”地和,鹰嘴崖的暖手炉则发出“呼呼”的轻响,像在给守忆人讲故事。货郎的儿子躺在铜铺的阁楼里,听着这些声音总睡不着,他知道这是铜魂在道谢,谢红泥坳的人守住了他们的家,谢野菊的根,把铜脉和人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雨又落在红泥坳时,货郎的儿子举着那面刻满野菊的铜镜往黑风口跑,想让守仓人也照照红泥坳的新模样。镜里映着七处祭坛的铜器在发光,映着镇魂碑的藤蔓在开花,映着穿工装的老人在教孩子们辨认铜脉的走向——最后,镜里映出个小小的影子,是他自己,正往聚谷仓的方向跑,手里的铜镜晃啊晃,把雨丝都晃成了金色,像条永远走不完的路,路上长满了会开花的铜链和野菊。
处暑的日头把红泥坳的土路晒得发软,货郎的儿子推着独轮车往黑风口送新铸的铜器,车斗里的三足鸟铜镜被晒得发烫,镜面映出的野菊花海突然扭曲,像被什么东西搅了搅。他猛踩刹车,车斗在土路上划出半尺长的印子,印子里渗出些铜绿色的液珠,珠里浮着个模糊的人影,穿着件褪色的蓝布衫,手里举着把洛阳铲,铲头沾着新鲜的红泥。
“是老铜匠?”他揉了揉眼睛,再看时液珠己经渗进土里,只留下个三足鸟形状的湿痕。独轮车的铜轴突然“咯吱”响,轴心里钻出些银白色的丝,缠上他的手腕,丝上的纹路是串数字——1987.08.15,是老铜匠爹当年失踪的日子。货郎的儿子突然想起穿工装的老人说过,老铜匠爹不是盗仓贼,是西晋守坛人的后裔,当年进聚谷仓是为了修补被山洪冲垮的北斗噬魂阵。
车斗里的铜镜突然自己转了个面,背面的野菊纹正在变色,金黄的花瓣慢慢变成铜绿,花心的位置浮出张地图,是聚谷仓的内部结构,比老铜匠的手稿详细百倍,连仓底的暗格都标得清清楚楚。暗格旁边用朱砂画着个小盒子,盒盖上的三足鸟嘴里衔着块玉佩,玉佩的形状像半朵野菊。
“是‘镇魂佩’,”穿工装的老人不知何时站在路对面,军大衣的下摆被风吹得猎猎响,他指着铜镜里的小盒子,“我爹说西晋守坛人把最重要的东西都藏在聚谷仓,镇魂佩能安抚所有铜魂,当年老铜匠爹就是为了找它才被困在阵里。”老人往铜镜上撒了把野菊粉,粉末落在地图上,暗格的位置立刻亮起红光,像有团火在仓底烧。
当天夜里,货郎的儿子做了个清晰的梦。他站在聚谷仓的青铜穹顶下,七个铜人举着农具围着他转圈,每个铜人的眼睛里都淌着绿泪,老铜匠爹的魂魄被困在最中间的石柱上,胸口插着半截镇魂佩,另一半不知落在了哪里。“暗格里的盒子是假的,”魂魄的声音发颤,“真佩被守仓人藏在噬魂谷的最深处,得用野菊根熬的水浇开谷粒才能拿到。”
天没亮他就往铜铺跑,撞开木门时,小年正在给新打的铜锁刻花纹,锁芯的三足鸟突然弹出来,嘴里衔着根铜钥匙,钥匙上的纹路与铜镜里的暗格图案一模一样。“老铜匠爹没说假话,”小年把钥匙插进锁孔,“这钥匙是从聚谷仓的青石板下挖的,十年前老铜匠临终前埋的,说等时机到了,会有守坛人的血脉来取。”
阿镜的罗盘在桌角轻轻颤动,指针指向聚谷仓的方向,针尾的小锤不再敲盘面,而是在桌面上画出野菊的轮廓,每片花瓣都对应着聚谷仓的一个角落。她往罗盘里滴了滴野菊汁,汁液在盘面汇成条小溪,顺着指针的方向流淌,在桌沿滴落时变成只铜鸟,扑棱棱飞向黑风口,像在引路。